2013年10月14日至10月17日參加了為期4天的全市教學工作現場會,期間實地參觀考察了烏審旗-東勝區(qū)-康巴什新區(qū)的四所學校,以隨機看課和集中聽課的方式觀摩了學校的課堂教學,作為與會校長代表和專家一起在聽課后進行了點評,參與討論了市局已發(fā)和擬發(fā)的幾個重要文件,聆聽了郭思樂教授和全國三位知名校長的精彩講座。本次現場會與過去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是會風簡樸務實,在專家的引領下聚焦課堂,與會同仁雖然感覺辛苦,但收獲頗豐,受益匪淺。讓我對以課堂教學改革和校本課程建設為抓手的學校文化建設和內涵發(fā)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體會。
一、以先進辦學理念為先導,引領內涵發(fā)展
理念文化是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學校的精神歸屬,學校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取決于是否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我們所考察的四所學校都在校長的組織引領下,提出核心理念,規(guī)劃學校愿景,挖掘歷史內涵,總結辦學經驗,都有明確的學生培養(yǎng)目標、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和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考核方案。以新課程理念為先導,以導學案為載體,四所學校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貫徹落實新課程理念,根據本校實際加強校本課程建設,用科學發(fā)展的理念引領師生成長和學校的發(fā)展。
郭思樂教授“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學觀,作生命牧者的教師觀,以美好的學習生活為基礎的德育觀,激揚生命的評價觀”,讓我頓悟:學校的一切工作應該“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的成長和教師的發(fā)展為本,樹立多元化育人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fā)展,不拘一格培養(yǎng)人才。重視活動育人與教學育人的有機融合,構建多元發(fā)展的校本課程體系,促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二、以新課程理念為依據,深化教學改革
在現場會期間,我贊成一位校長的說法:“校長最應該關注的文化是課堂文化”。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因此,課程改革要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是要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會議期間所考察的參觀的四所中學都在研究并踐行以“講學稿”或“導學案”為載體,以“學生的學”為主旨的新課程理念下新的教學模式,市蒙二中的“五步三查”教學模式,東勝區(qū)二中的“135”教學教學模式,東勝區(qū)實驗中學的“一三六”自主課堂,北師大附中的“1335”教學工程,山東濰坊的“271”高效課堂。所有這些改革,都屬于“以學生為本”、“以學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引領下的操作層面的創(chuàng)新,其間所體現正是新課程理念的宗旨和要求,這種成功的模式若真能堅守和堅持下去并生根發(fā)芽,我們就向課改步伐邁出了一大步。
以郭思樂教授為首的“生本教育”理念認為,教學無需固定模式,在教學中只要我們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吃透新課程標準,領會新教材意圖,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能充分相信學生,以學生樂學、好學、學好為標準,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絕對主體地位,充分挖掘一線教師的積極性和潛能,從“教無定法”中得法,得到更多的、更適合每位教師自己的“法”,就可以實現“條條大路通羅馬”。
三、以多元評價為導向,開發(fā)校本課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畢誠教授說:“以文教化是學校文化的本意”。所以,學校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在課堂,主要依托是課程,其動力保障是評價體系。促進課堂教學行為轉型,加快校本課程建設,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 慣,營造和諧育人氛圍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以校為本,搞好校本課程建設。各個學校在全面執(zhí)行國家和地方課程計劃,按要求開足開齊開好所有規(guī)定課程的同時,都積極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開發(fā)校本課程。樹立每位學生、家長和教師都是教材,每一項教育教學活動都是課程的理念,為每一個孩子在可能發(fā)展的方面搭建成長的平臺和展示的舞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多元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建立并逐步完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提高的評價體系,要善于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和激勵功能,把同學評價、老師評價、學校評價、家長評價以及社區(qū)評價有機結合,把文化課成績,思想品行考評成績,體育、藝術、特長展示成績融為一體,幫助學生激發(fā)興趣,樹立自信,讓每位學生每天都做最好的自我。
四、以教師發(fā)展為基礎,搞好校本研訓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能力強、水平高,學生才能健康成長,學校才能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是提升學校內涵,提高教育質量的前提。
(一)師德為先,行為世范。要不斷加強教師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以校本培訓為平臺,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師德培訓和心理健康指導。要重視做好每年一次的師德標兵評選表彰工作,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和評優(yōu)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標。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良好習慣的訓練師,知識技能的奠基者。
(二)師生“雙成”,共同發(fā)展。作為教師在成就學生的過程中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成就學生。教師在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自己也要要善于讀書學習,反思寫作,從而不斷地成長和發(fā)展自己。學校要完善教師培養(yǎng)培訓體系,做好培養(yǎng)培訓規(guī)劃,努力抓好集體備課、校本研修、微課題研究、結對幫扶等活動,以訓帶研,以研促訓,研訓結合,要做到“學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過高效課堂和特色課程為教師搭建平臺,培養(yǎng)教育教學骨干、專家型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強化教師的競爭進取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學習反思意識和專業(yè)成長意識。
五、在傳承中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辦學特色
文化立校是一個有起點、有過程而沒有終點的偉大事業(yè),文化立校所追求的是團隊的認同追隨和行為自覺。會議期間所考察的幾所學校,其基礎設施、硬件條件和軟件建設都是高標準規(guī)劃,都注重抓教育網絡化、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工程,注重營造物質文化氛圍,提煉精神文化傳統,形成制度文化支柱,發(fā)揮本校優(yōu)勢,選中突破口,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切實加強進行各種活動文化的建設。
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在不斷創(chuàng)新的同時要善于堅守和堅持,才能逐步形成一種獨特、優(yōu)質、穩(wěn)定的辦學風格,辦學思路和辦學理念。幾位知名校長高屋建瓴,實事求是的講座讓我明白,當校長要有教育家的理想和情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毅力,有務實踐行的品格和精神,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學會成人,健康成長,體驗成功,每天都做最好的自我,最終成為國家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