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工作崗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日子在忙忙碌碌中轉瞬即逝,低頭走路,抬頭看天,點點滴滴竟然發(fā)現自己收獲頗豐。“水嘗無華,相蕩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思想的漣漪因實踐、因閱讀、因交流、因反思而被激蕩起來,思維的火花發(fā)出了靈光,在這里結合我教學的實踐拾撿幾顆觸動我心靈的珍珠:
教師的預設與生成
李鎮(zhèn)西在他的班主任日記中寫到,他上課時常脫離備課,根據具體的學生情況和教學情景臨時確定教育的主題,而這樣靈活貼切的活動恰恰能更好的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不過,這對教師的靈活應變能力和知識儲備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回想平時,我對教學中的每件事情都力求有明確的教育意圖和期待。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自己的教學目標時常和教學的實際相背離,有時僵硬按照預設目標進行課堂教學,效果反而不好。在李鎮(zhèn)西看來,教師要即時生成新的教學目標,善于把握認知沖突,即在教學過程中善于隨機應變,挑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這使我想起自己上過的一節(jié)課——《阿長與<山海經>》。分析阿長這一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這次課的教學重點,我按照事先備好的課按部就班地進行著。文中魯迅兩次提到阿長有“偉大的神力”,有的學生就說阿長一點也不偉大,有幾個同學就爭辯起來。當時我靈機一動,打破了原來的教學設計,順勢組織了一個討論:阿長是不是一個偉大的人。學生組成了正反方,等大家討論結束后也就對阿長這一人物形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對作者的感情也有自己的體會,并且這個分析是靠著大家的智慧完成的,學生的印象也更為深刻了。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論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中提出:“我們還把創(chuàng)造認識上爭論情景的方法和組織學習討論的方法列入刺激學習和啟發(fā)學習動機的方法。……學生參與科學爭論,不但使他們在有關問題上加深知識,而且不知不覺地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題上,引起新的學習興趣。” 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是把握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找到了學生認知的興奮點。課堂上的很多插曲并不是靠備課就能預設到的,學生的即時生成和教師的即時生成都是同樣重要的。課堂是誰的?是老師的,更是學生的。課堂是老師、學生、文本情感碰撞、精神交流的地方,教師進教室不僅僅是帶著一張嘴,更是帶著一雙眼睛,觀察學生的目光中流露的是欣賞、贊同還是厭煩、冷漠,要帶著一顆心,時時刻刻體察學生的心理,抓住他們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信心,用熱情點燃自己,用堅持塑造自己,做一個有智慧的老師。
關注誰的眼睛
曾經有個問題觸動了我:在上課的時候你關注誰的眼睛?尖子生、中游生還是學困生?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更加關注學困生的眼睛,但是有經驗的老師卻說他會更加關注尖子生的眼睛。關注尖子生目的是通過好學生來帶動整體的學習,如果一堂課尖子生的積極性都調動不起來的話,更妄談其他學生了。雖然關注尖子生的眼睛與“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理念相違背,有精英教育之嫌,但是細想來是有些道理的。
回想我的教學,我曾一度把很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了學困生身上,放在了維持課堂紀律上,有的時候甚至為此耽誤了教學的進度,弄得自己疲憊不堪還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尖子生在課上吃不飽,而中游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一點,這樣不是達到整體的均衡,而是造成一種教育的失衡。關注尖子生的眼睛,并不是講高難度的題目、提高難度的問題,也不是對學困生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出發(fā)點是為了讓課堂上積極進取的精神取代懶散沉悶的精神,讓前進者得到前進的樂趣,讓后進者受到前進力量的感召,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比教師單純得說教和維持更有效的,一旦形成將是一種持久的向上動力。所以在一個班級中,培植幾個能帶頭學習、帶頭回答問題、帶頭積極思考的尖子學生,是何其重要??!同時,在實行小組教學的形勢下,班級內尤其要注意發(fā)揮尖子生在小組內的領導作用和組織作用。
教育是一門等待的藝術
教育的最大價值是什么呢?是培養(yǎng)出能得高分的學生?是多培養(yǎng)些為校爭光的學生?還是轉化一個有問題的學生?每一個孩子對于他們的家庭都是百分之百的,無論是傳統觀念中的差生還是優(yōu)生,可以說拯救一個孩子就是拯救了一個家庭,這似乎有點危言聳聽,夸大了教師的作用,但是誰都不可否認,一個教師對一個成長中的學生的重要性。在這個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后工業(yè)社會,仿佛一切都追求速成,教育身處這種大的社會氛圍中,也是欲罷不能,但是有件事情卻讓我體會到: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是一門慢的工作,是一門等待的藝術。
在一次家長會上我認識了一位家長,他看上去五十多歲的樣子,頭發(fā)灰白,臉色蒼黃,剛開始我還以為是學生的爺爺,后來知道是老來得子。這位家長對他兒子的愛是溢于言表,滔滔不絕,在他的言談中也透露出對我這個初出茅廬、剛剛走上講臺的教師的不信任感。他的兒子正是我們班里的問題學生,字寫得“龍飛鳳舞”,人整天臟兮兮的樣子,同學距他于千里之外,而他也整天是一副無精打采、自暴自棄的樣子。
這位家長說他把他的孩子托付給我了,而這個孩子對我的話卻總是置若罔聞。我怎樣對待這樣一個學生呢?記得教育專家曾提出作為教師要觀察和轉化一個學生,我就決定把他作為自己的轉化對象。于是我三天兩頭找他談話,時不時提問他,把他叫到辦公室盯著練字,可是他依舊是我行我素,軟硬不吃,“五毒不侵”,我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沒有效果,就像是一腔熱血灑在了冰塊上,受傷的結果是我。一次在門口我碰到這位家長來門口接這個學生,他明明看見了我卻回避了,這讓我很傷心。難道我的轉化之路就此放棄嗎?反思起來,我發(fā)現自己的很多方法是不恰當的,因材施教,我分析了學生的特點了嗎?我走進了他的內心了嗎?他需要的是什么呢?我漸漸地學會了觀察,學會了用腦子用智慧來教育,而不只是憑借著一腔的熱情。慢慢的這個學生發(fā)生了變化,他愛笑了,上課聽課也認真了,還能和同學在一起打乒乓球。有一次他說:老師,我的目標是超過某某,他說老師你不能不管我。期末考試他考了一個好成績,令我鼓舞和欣慰的不僅是這些,而是他精神面貌的轉變,這讓我體會到了一個做老師的成就感和幸福。我不能說他的進步和提高與我有多大關系,但最起碼我見證了他的成長。
年后又開家長會,這位家長也來了,對我的言語中流露出的是一種信任和友善。有人說作為一個教師有影響社會的價值,我的經歷或許就是其中的一種被認可被贊同的價值吧。盡管他現在還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相信只要在他的內心中有向上的勇氣和信心,他的路一定會越來越寬廣。
構建生活化的教學
語文教學情景的設計實質上是教師在學生和教材之間架起一座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是為學生的學習建設一種良好的心理場域,可以說情景設計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當然,不同類型的課文需要有不同的導入方式,但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該是學生,即始終貫穿“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心理認知和情感體驗。大家知道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兩種:一種是知識、一種是經驗。一直以來教師關注的往往是學生的知識積累,忽視了學生經驗,特別是生活經驗,這其實是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的運用生活中的情境進行教學。在教授《端午的鴨蛋》時一個鴨蛋的兩次出場讓我感受到學生對此的興趣和靈活應變的喜悅。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鴨蛋》是初三上學期第一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是民俗單元,在備課時我發(fā)現很多的導語設計是抓住了“端午”兩個字,從端午節(jié)的風俗入手。可就我而言,我更關注的是“鴨蛋”兩個字。在布置前置性作業(yè)時,一個班我布置了以“鴨蛋”為話題寫一篇短文,另一個班我布置了預習課文。
在沒有布置寫短文的班級,上課的時候,我變戲法一般,把鴨蛋拿了出來,讓學生講講關于鴨蛋的故事,這時同學就爭前恐后地說了起來,講他們生活中關于鴨蛋的故事,接著我讀了另一個班兩個同學寫的關于鴨蛋的范文。這兩篇短文或風趣幽默、或廣征博引,引來同學嘖嘖的感嘆。這時我問大家如果讓你就鴨蛋為題,洋洋灑灑寫出幾千字怎么樣?這時同學都一副匪夷所思的樣子,于是我順理成章進入正文。
在另一個班級,我口袋里裝著鴨蛋進了教室,我還沒有開口說學新課,聰明的學生已經猜出了要學習的篇目,有的學生甚至都知道老師要給他們一個鴨蛋看看。本來想拿出鴨蛋的突然改變了主意,我表揚了作業(yè)做的好的同學,讀了幾篇寫的好的短文,進入了新課。在講到文中說鴨蛋“有的秀氣,有的蠢笨”,這時我突然把口袋里的鴨蛋拿出來,讓大家觀察,并模仿達•芬奇畫雞蛋,讓大家畫鴨蛋,這時他們開始在本子上畫起來,順勢我告訴他們看似簡單的事物往往包含著復雜的內容,看似平凡的事情通常蘊含著無限哲理,而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于滴水間望見大海。
這次課的小小成功讓我感受到在備課過程中,“自我”的存在,即教師的“在場”,同時要有“他我”的存在,即換位思考,學生的“在場”。所謂教師自我的存在是指教師對教材的研讀要有自己獨立的理解和掌控,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可讓自己的腦子成為別人精神的跑馬場。學生的“在場”是在準備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注重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揚學生的實際體驗,讓學習真正走進生活,讓生活有助于學習。
要讓學生過關嗎?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我每天總是找?guī)讉€學生過關。有一天,我走到教室,便自然而然得跟一個學生說:課間找我過關。讓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他說:“老師,好不容易有個課間。”當時我自然是生氣,后來回想起這句話又讓我很心酸。
捫心自問,我找他們過關,特別是利用課間時間過關合適嗎?可是除了課間時間我還有別的時間嗎?找的過關的人大都是在語文上比較薄弱,學習較懶的同學,從這個角度講,讓他們過關似乎是無可厚非的??墒?,如果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每天上課那么累,好不容易有點時間休息,還要過關,難免會產生厭倦的情緒。當一種抵觸的情緒無法釋放而演變成盲從的時候,會產生怎樣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現在想來老師的一片苦心、熱情未必就能換來學生的認可和理解,一味的嚴加要求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秴问洗呵铩?中有言:“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此六者得于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矣。” 讓自己的課上的生動、提高課堂的效率,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是想效率的最大化應該是我當前首要考慮的問題。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實踐,“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教育教學方法也唯有在不斷閱讀和體會中得以加強和提升。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瀾就提出“讓學生快樂地、努力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不斷讓學生思考,不斷感受到挑戰(zhàn)”,而我們教師也在都在努力讀懂“學生”和“課堂”這兩本無字大書。探究的路上,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同樣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摸索中我們可能找不到什么方法更合適,但是至少我們知道了什么樣的方法不合適,在語文探索的路上我們與夸父何其相似,都是在堅持、在追求,但只要教師都呵護好心中的那一株蘭花,不斷地汲取養(yǎng)分,即能預設自己的前進之路,又能在路上不斷的生成,那么這株蘭花一定會枝繁葉茂,于不期然間散發(fā)出沁人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