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備課應是在個人想法的基礎上進行集體研討的一種備課形式。
如今面對新課程,大家或多或少地都具備了新的理念,加上以往的教學能力和機智,在教學實踐中,各自都有獨到之處,再通過群體的通力合作,有利于教師揚長避短,有利于教師個體站在群體的肩膀上。因此,集體備課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集體備課是一種研究性的教研活動。面對相同的教材,你談談理論,我談談實踐,集體備課為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供了一個橋梁;你談教法,我談學法,集體備課給教法與學法的溝通提供了一個通道。顯然,集體備課能增加學校的教研氣氛。
集體備課從表面上看,共性的東西較多:授課內(nèi)容一樣,課時安排統(tǒng)一,教學方法一致,作業(yè)布置相同……甚至有人說,集體備課的教案要一個格式,因為檢查起來整齊劃一,感覺舒服。豈不知,形式是表面的,內(nèi)容是內(nèi)在的,形式應當適應內(nèi)容。課堂教學活動大致含三大塊:學生、教材、教師。這三者中只有教材是相同的,學生是各有特點,教師是各具風格。面對不一樣的內(nèi)容,為什么非得要一樣的形式呢?這可能是過于強調(diào)集體備課的共性,把集體備課表面化、形式化了。
在集體備課中,不應當忽視個性的東西。每個教師應是主動的參與者,積極的準備者,深刻的思考者,熱烈的討論者。集體備課的目的不是要求備出整齊劃一的教案。教案的格式可以不硬性規(guī)定,授課的內(nèi)容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教師的風格有所側重,課時安排可以有彈性,教學的方法可以不一致,作業(yè)的布置可以按班級的的情況來制定。
那么,集體備課備什么呢?集體備課應備思想,備創(chuàng)意,就是凸現(xiàn)個性。在集體備課中,針對相同的教材,每人最好提出自己的教學思想、創(chuàng)意,所提出的東西要有不同于他人的個性,最好不要老是出現(xiàn)千變一律的發(fā)言,不要只談表面的東西,力爭求得深層次問題的解決,力避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機械地使用的形式。否則集體備課就成了一個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只有思想不同,各有創(chuàng)意,各具個性之后,才能產(chǎn)生熱烈的討論,乃至激烈的爭論,才能產(chǎn)生智慧撞擊的火花,有了火花,才能照亮個體思維的盲區(qū),才能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師鉆研教材地水平,提高課堂教學地效率。
在集體地實施中,集體備課大致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要有創(chuàng)新地個人鉆研。做好集體討論地準備,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收集資料,形成思路等。確保在集體討論時個人的發(fā)言有內(nèi)容,有特點,而不是套話連篇,所談的都是大家明顯知道的。如果沒有個人事先的鉆研,那么在集體討論上將拿什么去交流,去討論,去撞擊?沒有了個人鉆研的準備,在集體討論上,只能是個聽者和看客。
第二步,切實有效的集體研討。每人拿出獨到的教學指導思想,具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設計,獨具特色的精彩片斷,如同煉鋼一般,在研討的轉爐中,你往鐵水中加入你的錳,我加入我的碳,他加入他的硅,讓各自的思想在研討的熔爐中產(chǎn)生四濺的鋼花。一人發(fā)言時,他人要關懷性、發(fā)現(xiàn)性及批判性地聽,別人在討論自己的東西時,要有啟發(fā)、再認識及大肚量地想。在集體研討之后,形成書面的教案。
第三步,個性地修改和施教。每個執(zhí)教者根據(jù)自身的教學風格、本班學生的情況,以及集體討論時的感悟,對已形成的教案做必要的修改,然后施教。
第四步,檢驗、總結性的教后二次集體討論。上完課后,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不經(jīng)意地聊聊,聽聽學生的聲音,知道學生的想法,再一起坐下來討論討論。相同的教材,大家討論過的大致教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執(zhí)教者,先前的備課肯定有許多成功的預設,有許多課堂上精彩的生成,都一一說出來,加以肯定;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備課時認為可行,實際上不可行的,或備課時未曾考慮到的情況,這時,再坐下來回顧,第二次討論,正體現(xiàn)了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檢驗理論、改善理論的指導思想,使教學活動在縱向上形成認識-實踐-再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通道。每人最好把第二次集體討論后的感悟書面寫下來,以作經(jīng)驗的積累。
集體備課還可以輔以參與者之間的相互聽課。一樣的教材,集體的討論,不一樣的老師、學生,不一樣的課堂,每人一定會有有趣的發(fā)現(xiàn)。
集體備課不要太重形式,而應太重內(nèi)容,不要過于偏重共性,而應注重個性。有了個性,才有智慧撞擊性的研討,每個參與者才會有收獲、有提升,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得到教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