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討論緣何低效?
時間:2014/10/15
            與此同時,許多專家和教師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最不認同的也是合作學習,因為在許多課堂中,因著合作學習,學生是動起來了,課堂是活起來了,可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的收效甚微。在“有效教學”之風吹遍大江南北之時,“合作學習”往往又被列入浮華、低效之列,備受批評。
事實上,通過大量教學論專家的研究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合作學習無疑是比較先進的學習方式之一,也正因為此,“超前善后”新課堂教學模式將“合作討論”當作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也就是說,只要運用得法,合作討論是完全可以實現(xiàn)高效的,換言之,合作討論本就是實現(xiàn)教學高效的必要手段。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不產(chǎn)生一個疑問:在目前的諸多新課堂中,合作討論緣何低效呢?
原因之一,分組不科學。
合作討論的基本形式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教學過程中為小組布置共同的任務使之討論,必要的時候也組織小組與小組間的討論。可是,教者往往忽略了分組的科學與藝術,常??吹降氖菐酌瑢W轉過身來就近湊成一個小組——這樣的小組是自然組成的,而非特意安排的。我們所倡導的“合作討論”要求教師運用合作學習的理念對學生進行科學分組,即根據(jù)學生各自的學習基礎、性格特征、興趣愛好及性別等因素將學生分成若干5—6人的異質(zhì)小組,使得班級內(nèi)各組之間具有同質(zhì)特征,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每一個異質(zhì)小組都是整個班級的縮影和截面。
分組是否科學嚴重影響著學生能否真正參與,影響著生生之間、組組之間的交往、合作和競爭能否真正形成?!敖M內(nèi)異質(zhì)”便于組內(nèi)同學間揚長補短,以避免“蘿卜煮蘿卜還是蘿卜”的無效合作。
原因之二,任務不合理。
只有交給學生互動討論的任務是合理的,合作研究才能有效乃至高效。什么樣的任務是合理的呢?只有處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任務才是合理的任務。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孩子有兩種認知水平:第一種水平是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由已經(jīng)完成的發(fā)展程序的結果而形成,表現(xiàn)為兒童能夠解決智力任務;第二種水平則是那些尚處于形成狀態(tài)、剛剛在成熟的過程正在進行,表現(xiàn)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解決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摹仿,卻能夠解決這些任務。兒童今天在合作中會做的事,到明天就會獨立地做出來。維果茨基把第二種水平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茨基進一步指出:“只有當教學走在發(fā)展前面的時候,這才是好的教學?!薄敖逃龑W不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fā)展的明天作為方向”。
問題是我們?nèi)绾尾拍軠蚀_地把握提供給學生的問題就是處于學生“最進發(fā)展區(qū)”的問題呢?
問題不能太簡單,那容易變成一問一答的無效熱鬧,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才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才是能引起學生持續(xù)思考,并促進其變得深刻。但是又不能過于艱深,不能將問題設置成孩子們怎么跳也夠不著的“桃子”,我們要求老師的“三不講”的其中之一“老師講了學生也學不會的東西堅決不講”,也是這個道理。
問題不合理的另一種表現(xiàn)是問題過大過于抽象。問題過大讓孩子覺得“老虎吃天”無從下手。我們常常在公開課課堂上無法解答甚至無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十有八九與老師的提問過大有關。
原因之三,時間不充裕。
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在課堂上這樣說:“同學們,這個問題請小組內(nèi)互相討論,時間是一分鐘(還有說半分鐘的),現(xiàn)在開始——”同學們馬上掉轉身子交頭接耳起來,約摸幾十秒之后,老師馬上擊掌叫停,至于學生到底討論了什么討論到了什么程度,大家都不太關注,執(zhí)教者關心的更多的其實是要在本堂課完成“小組合作”這一過程而已。
原因之四,展示不得法。
記得新課程剛剛開始在三十八個區(qū)縣實驗的時候,中國教育報記者李建平就連續(xù)發(fā)表過一組來自實驗區(qū)的報道。其中也指出過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其中之一是,各小組討論之后,選派代表交流展示的時候,依然是“我認為……我發(fā)現(xiàn)……”,并沒有轉換成“我們小組認為……我們小組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表述方式。合作研究的成果如何,必須要進行展示,這個展示的過程,其實就是評價的過程,不僅評價到合作研究的成果,而且評價到了合作研究的過程。我們常見的情形往往是“小組討論”過后,老師依然是天女散花式胡亂點將,問“誰來說說?”“哪位來談一談?”而不是“哪個小組出來展示一下你們的研究成果?”
其實,合作學習最大的功效是建立了一種讓孩子們?nèi)巳顺浞謪⑴c的機制,同時要讓孩子們在合作中學會合作。而要想把這種機制真正有效建立起來并發(fā)揮作用,我們的老師必須從分組、提問、指導、評價等各環(huán)節(jié)悉心琢磨,讓我們的各種手段切實為目的服務,才能實現(xiàn)課堂的有效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