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學校雖不是那種所謂的重點校,但在一些家長眼里還算小有名氣。因此,經常會接納一些擇校生進校學習,其中不乏“問題學生”。作為黨員、骨干教師,特別是有限的男性班主任,領導總會把一些問題較為嚴重的學生分派給我。起初自己還覺得受到領導的信任而沾沾自喜,但“問題學生”多了,特別是時間久了以后,每天都要面對他們,心里十分煩悶,甚至無緣無故地發(fā)脾氣,搞得師生關系很僵。真不知哪天才有出頭之日,擺脫這些“問題學生”。
分 析
對你的“煩悶”我深有體會,因為我也曾有過類似的體驗。其實老師都喜歡省心的學生,哪怕學習成績差一些,至少不會惹事兒添亂,也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教學,輕輕松松度日。但對于要想研究一點“問題”的老師來講,“問題學生”則是你最好的研究對象,讓你從“教書匠”升華為教育者。
面對“問題學生”,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對“問題學生”的積極關注之中。“問題學生”也是學生,只是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得不合規(guī)矩。這些問題無論是出于日常的不良習慣,還是出于一時的沖動,都會給教師帶來不少值得思考,甚至值得深入研究的教研課題。我們不妨把學生的每一種言行都看成是對一定刺激的反射行為。所有的學生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學習,每天接受著同樣的學習任務。而在同一刺激的條件下,“問題學生”會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反應,這說明他們在“條件——反射”形成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上出現(xiàn)了問題,其中包括他們前期生活的積淀、自我認知的水平、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人際交往的方式等等。深入解剖每一個“問題學生”,把他們當作你研究的個案,在對個案的處理中努力尋找其規(guī)律,加以理論上的提升,你會覺得這些“問題學生”太有價值了,是他們帶來的問題,促使你去觀察、去思考、去研究。又由于他們就在你的身邊,你有足夠的時間去實施,去完善你的教育實驗設想。由此將你從經驗性的教師轉化為研究型的教育者。而且在研究中,你會得到無窮樂趣。“煩悶”的不良情緒則會妨礙你接納他們,更談不上問題的解決,不僅失去了唾手可得的研究對象和機會,發(fā)展下去還會造成對教師職業(yè)的倦怠,甚至還會把自己逼到情感的死胡同中而不能自拔。
當然,在對“問題學生”進行個案研究中,還要遵循科學研究的規(guī)律,講究研究的方式與方法。不妨先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理論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如情緒合理療法、系統(tǒng)脫敏療法、契約療法等,這些方法在轉變“問題學生”中都是很有實效的,值得嘗試。關鍵是在這些研究、嘗試中,會讓自己找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