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是湖北省實施新課改的第三年,老教材將從此告別歷史舞臺——實質上是老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要告別歷史舞臺。
每年在實施之前都做了了解新教材、學習新方法、貫徹新理念、運用新技術等課前培訓。8月1、2號兩天的培訓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江蘇省已享有8年教授職稱的特級教授陶維成老師更是讓我大開眼界,他用自己親力親為的教學案例和個人在貫徹新課改理念時的經(jīng)驗給我們在座的上千號人上了生動的一課。作為一名數(shù)學老師在改革的浪潮不斷涌來時我們如何面對?在以人為本的今天作為一名老師又如何把“本”還給學生?我想,做一個能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老師才能改變一切。
一、 認識自我
在原有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而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沒有更多的為學生提供不這樣做的機會和環(huán)境,課堂上總是滔滔不絕的自我陶醉;總是為一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而盤算(陶老師說的好:“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到底是什么搞清楚沒有?”),為了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而不顧學生的一切感受和后果,最終是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做自己,結果便可想而知;總是為了出成績而不顧學生的實際狀況大量布置課內或課外作業(yè),以至于學生焦頭爛額也于事無補,到老師批閱時還時常氣急敗壞,到底為什么,都是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形成的定勢,在當今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xiàn)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真的還需要我們每一個老師從新認識自我。怎樣做到不讓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成為傳授的機器,怎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質,老師角色的轉變,怎樣讓學生擁有學習的熱情,老師有教學的激情等等,在我們走進新課改課堂之前做一下自我剖析。
二、 改變自我
改變自我的最好途徑就是虛心學習。學習新理論、學習新方法、學習先進的經(jīng)驗以及不斷的自我思考,以達到能駕馭新思想、貫徹新理念和運用新方法為目的。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其主體是學生,其過程是自己學習,而不是一味的教,老師不要總是懷疑自己不講學生就不會,老師一定要成為一個引導者,處于配角的位置?!度罩破胀ǜ呒壷袑W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也明確指出:實施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老師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思想作為傳統(tǒng)師者必須接受且要付出行動。
三、 實踐自我
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了組織、指導作用,在時間安排上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很多學?,F(xiàn)在硬性規(guī)定每節(jié)課講授不得超過15鐘,就是要求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學生在開放性的現(xiàn)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以下幾點是我對實現(xiàn)課堂改革、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思考:
1、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關系是基礎。要有平等的心理、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尊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著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要摒棄所謂的“師者,不能低頭也”的思想。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于否定,要有“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胸襟,絕對不允許打擊挖苦、諷刺學生,從而建立一種開放式的師生關系。
2、提好問題、把問題提好是關鍵。教育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出一個好問題能激發(fā)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引導下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
的積極態(tài)度,產(chǎn)生積極情感,從而激發(fā)他們探索、創(chuàng)新的欲望。做好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多思考,真正明確每一節(jié)課、每一部分內容的目的。雖然素質教育、“問題解決”教育提出已經(jīng)很久了,但絕大多數(shù)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為只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成了,有些教師雖然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但不是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探求問題的解決,而是把學生引導到自己預定的設想或預定的解法上,從而也沒有達到啟發(fā)的目的。怎樣提好問題,還要把問題提好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我們:首先要深入的思考,合理的設置問題的情境,把握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問題具有啟發(fā)性、開放性、層次性和學生可接受性。其次要給學生提問題的機會,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它有利于科學的進步”。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并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找問題。
3、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學科課程教學中既要有效的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和積極探究的意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現(xiàn)實教學中我們已經(jīng)扼殺了很多學生難能可貴的積極性。因為我們沒有給學生充足思考時間(題目向黑板或電子白板上一呈現(xiàn),就說:“來我們一起來分析這道題”,其實學生連題都沒看完,或者說“我們一起來讀題”,學生所有獲取信息的渠道都被老師堵死了)而錯殺了他們的積極性;因為學生沒有答出我們預設的答案或意圖(陶老師說:“親愛的同仁,我們的意圖或答案我們在前一天晚上都思考好了,你連一分鐘的時間都吝嗇的不得了,還要讓學生答出你預設的答案或意圖,這合適嗎?)而被打入冷宮(我們?yōu)槭裁床徽驹谛蕾p的角度,聆聽以下學生的奇思妙想,給他們一句贊許的話呢?);因為我們?yōu)榱恕巴瓿伞苯虒W任務,而沒有留給學生交流、討論的余地,也就不可能形成探究式的學習作風,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凡此種種都使我們的學生沒有了思想和主見、沒有了活力和興趣、沒有了動力和追求,難道我們還不為此下一番苦功夫嗎?怎樣解決問題呢?主要由學生自己去探求、討論,教師只要因勢利導地幫助學生就行了。不要隨意扼殺學生的解法而推出自己預定的解法,即使學生的解法錯誤也可以讓其他的同學去討論、去探求。通過同學們的共同討論、探求發(fā)現(xiàn)錯誤、改變思路,重新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在這過程中教師只要適當?shù)匾龑Ш捅O(jiān)控就行了,要堅持“學生是演員,教師是導演”,把活動的時間留給學生。這樣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不僅探求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培養(yǎng)了表達能力、合作與溝通能力。
當然,新課改的實施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在實踐中才能不斷完善的過程。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需要我們從多方面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宗旨,我們現(xiàn)在必須解決的就是如何改變教學理念,盡快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做一個合格數(shù)學老師,是學生喜歡的數(shù)學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