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教師的各種考核指標中,專業(yè)學術論文已經成了一道教師必須跨過去的“坎”。新教師轉正定級要交論文,職稱評定和評審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等都要有在省級以上正式刊物發(fā)表的論文。論文對于教師的進退乃至去留有“一票否決權”。筆者認為,當下考核教師的各類論文要求不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其主要缺陷是:功利性強。論文成了考核教師的硬性指標,使教師們?yōu)榱嗽u職稱、職務晉升而寫論文,為了各類榮譽而寫論文。這導致教師無可奈何湊論文的現象非常普遍。學術論文已經失去了它的嚴肅性、上傳性,變成了評職晉級的“敲門磚”。
門檻過高。高級職稱的評審條件規(guī)定,參評者必須提交兩篇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fā)表的論文。省級以上的各類刊物固然不少,但中小學教師必竟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僧多粥少”的現狀使教師發(fā)表文章十分困難。
因此,一些教師就打起了各種歪主意,有的抄襲,有的雇“槍手”代為捉刀,有的和相關刊物的編輯拉關系、走后門,有的甚至出高價買版面。
“見文不見人”。在現行的各種考核中,一般都是靜態(tài)考核多,動態(tài)考核少,數量考核多,質量考核少。只要教師出具了論文材料,且提交的論文符合考核要求,考核就會通過。至于這些論文是否貨真價實,是否代表了被考核者的真實水平,就沒有人過問了?,F行的考核更缺少對論文寫作者的面試,無法考核出教師的實際能力。
論文權重系數太大。在教師的考核指標體系當中,學術論文的權重系數過大,不利于對教師職業(yè)能力進行綜合評估。教師定級考核,一般只要求提交一篇論文。評審中級、高級職稱或名師與學科帶頭人,都只要求提交兩篇本學科的專業(yè)文章。試問,在對教師專業(yè)要求越來越高的今天,只提交一篇或兩篇論文,就能檢測出教師的真實水平嗎?
重成果輕過程。從現實情況看,只重視對教師的論文考核,其實是只注重了對教師的成果評估,而缺失了過程管理。論文只是結果性的指標,論文又是可以造假的,這樣,就很難考核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實力。教師評上職稱以后,由于沒有了對他們的論文考核要求,許多高級教師從此不再寫論文,再也沒有了憂患意識、危機感和進取精神,專業(yè)能力非但沒發(fā)展,反而有所倒退。
由此,筆者認為,這種“論文要求”對教師有失公允,且不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在國家積極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論文考核的配套措施也應當跟進。
論文考核應切合實際、鼓勵教師撰寫與自身水平相當的論文。中小學教師并非理論工作者,沒必要搞高深的理論研究。一線教師最大的優(yōu)勢是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應該通過寫論文來反思工作、指導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師執(zhí)業(yè)素質。筆者認為,一個在工作上會自覺反思的教師,一定會有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認識、體會、經驗和教訓。因而,要求他們說“自己的話”,寫“自己的文章”,會更有意義。
應提倡論文寫作范式的多元化。既然鼓勵和倡導教師寫“自己的論文”,就要引領教師把思維的觸角指向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論文寫作要和課堂教學“面對面”,要和現實問題“零距離”,要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教師們撰寫的有創(chuàng)意的教例、教學反思筆記、教育教學隨筆,設計的富有個性的作業(yè)和習題,編著的各種校本課程教材等,都應該是教師們所撰寫論文的表現形式,都應該被列入考核的指標體系。
因此,對教師的“論文要求”,也許可以讓“土特產”登堂入室,可以視其為評先評優(yōu)、職務和職稱晉升的硬指標。這樣,既能杜絕教師的抄襲現象,又能促使他們產生學習、思考和探索的熱情,更能見證他們自主學習和成長的過程。這樣的論文要求才能真正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提高其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