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標志:一是看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方式是否發(fā)生了真正的變化,學習中是不是積極主動,學習過程是不是充滿了快樂和成功的體驗,是不是樂于思考和勤于自主探究;二是看師生關系是不是發(fā)生了變化,是不是變得平等、和諧、融洽了。傳統觀念下倡導師道尊嚴,教師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看作是知識的權威,學生一直處于仰視和遵從的地位。新的教育理念下學生開始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角色,容納學生不同的聲音,承認他們的“異己”思想,真誠地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內心感受,鼓勵學生去探索和實踐,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勢和潛能;三是看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不是真正體現了人類文化的基本精神,體現了人類的基本經驗和核心價值,是不是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這是從內容維度上來講的。過去的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答案,可謂天衣無縫、和盤托出,就是沒有給學生留下可以提出問題的空間。
當然,最根本的是看學生和教師是不是在這次改革中獲得了更好的成長和發(fā)展,看學生是不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更加主動的發(fā)展,更多展示出他們豐富多彩的個性,更健康活潑快樂的生活;看教師是不是有了更強的專業(yè)精神,是不是有了更高的工作熱情和充滿了職業(yè)的成就感。
澳洲訪問之前,一直有三個問題縈繞我的心頭:一是怎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教育?二是學校“特色教育”的本質是什么?三是素質教育是讓人人都得以發(fā)展和成長的,但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素質教育陽光的照耀?這些期望到澳洲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下面是我這次澳洲之行的一些見聞:
Brighton學校是一個音樂和排球教學的特色學校。他們要求學生從8年級至12年級必須選擇一門普通音樂課程,參加一個樂隊;有音樂天賦的學生選修高級音樂課程必須學會一門樂器,并且要參加兩個樂隊,每周學習音樂課程10個小時,為自己將來向音樂方向發(fā)展和考取音樂學院打下基礎。該校從1976年就開始了音樂課程的設置,現在有一個音樂廳、一個電子合成室,學生通過電腦學習音樂合成技術。
學校共有50個樂團,每年到世界各地演出達100多場。這些演出從學期初就會公布在學校網站上。當地的各種演出活動他們都會參加,現在他們的校長和部分家長正在中國訪問演出。他們的活動經費主要來自于家長的贊助和學生自己的義賣,洲政府也會給予適當的補貼。
該校的排球隊參加過各類比賽并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他們有學生參加過北京奧運會,學校排球隊是洲冠軍,代表澳大利亞參加過世界中學生排球賽,他們的排球課程也是很辛苦的,選課之后每周都要上35小時的課程(包含早晨和中午的訓練)。這也吸引了大批有排球天才的學生來到該校就讀。但選擇排球不等于可以不學其他課程,要照常完成其他課程的學分。
澳大利亞科學和數學學校是一個以突出理科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學校,他是培養(yǎng)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一個地方(個人的見解),他除了招收附近的學生上學之外主要是通過考試的方式在南澳洲招收優(yōu)秀的學生,課程設置以跨學科研究為主,是2003年依托南澳福林德斯大學新辦的一個學校,面向全球招聘教師,教師平均工資6—9萬,高于其他學校,教師聘期5年。他的教育理念就是提問性的學習,通過提出問題,構建真實的解決方法。
跨學科教育在國際上是一個新興學科,在國內只有北大有本科的跨學科教學,到目前為止只有20多個學生選修了這樣的學科學習,這需要學生有全面扎實的知識和很好的研究能力,以及對科學和數學的敏感與興趣。只有這樣才會在“微型技術學、生物工藝學、鐳射激光科學、生物信息學”等前沿及未來學科中有所建樹。這里的學生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對科學的興趣加上適合他們研究科學、探索未來的舞臺,就等于成果?,F在,好多在高二就修滿了學分以優(yōu)異成績被大學錄取。不遠的將來他們也會被諾貝爾看中或者在這里誕生新比爾蓋茨。
澳洲歸來,結合我校的實際,我有如下的思考:
一、 什么是成功的基礎教育?
澳洲的教育與我國的教育,區(qū)別是明顯的,不能簡單地說他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而我們的教育就只有不足——這是由國情和歷史決定的。澳洲的教育主要是興趣加特長的教育,而我國首先就要解決生存、就業(yè)問題,所以我們更多的是“短板教育”,即彌補缺陷的教育。但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而言,澳洲的教育無疑給了我們深深地比較式思考——何謂成功的教育?
我想起了成功教育的理論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R.J.斯騰伯格(1940-)關于“成功智力”的概念以及他賦予此的新含義。他說,所謂成功智力是用以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能導致個體以目標為導向并采取相應的行動,是對個體的現實生活真正起到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他這里所說的成功,其一,是個體通過努力能夠最終達到的人生理想目標的成功;其二,是每個正常的個體都可以發(fā)展的成功。用斯騰伯格的話說,他強調的智力不應僅僅同學校中的成功有關,而更應同生活里的成功緊密聯系。生活里的成功是個體用創(chuàng)造和實踐的能力去適應環(huán)境、選擇環(huán)境和塑造環(huán)境,并最終獲得的成功。
斯騰伯格認為,人人都可以成功。這為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成功”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
當然,他關于新成功教育的目標是:新成功教育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的成功,更關注學生生活的成功、合作的成功、創(chuàng)新的成功;不僅主張學校教育的成功,還主張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的成功;不僅追求學生的成功,也追求教師的成功、校長的成功、家長的成功;不僅引導和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取得成功,還引導和幫助其他類型的學生、各種層次的學生取得成功;不僅關注學生學習結果的成功,還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成功。在此基礎上,通過累積學生一個一個成功的腳印,為他們的成功人生奠基。
新成功教育是以“賞識、理解、常識、激勵為核心標志的為學生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礎的教育”。新成功教育是一種讓每一個孩子走向成功的教育,是充滿賞識、充滿理解、充滿常識、充滿激勵的教育;是引導學生感悟成功、嘗試成功、享受成功的教育;是倡導教師順從天性、承認差異、追求成功、寬容失敗的教育;是讓每一個學生成功做人、成功學習、成功創(chuàng)造的教育;是引導學生相信自己、鼓勵自己、超越自己的教育;是尊重每個學生的生命特質、挖掘每個學生生命潛能的教育;是為學生成功人生奠基的教育。
現代意義上的成功人生就是有能力生活的更好、學習得更好、工作得更好。從社會意義上說,成功人生就是指一個人所選擇的生存方式體現了個人與社會及自然間的和諧,其成就能更富成效地促進社會、自然及人本身的發(fā)展。
澳洲的教育考察之行,讓我對他的理論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那就是一所學校必須實施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差異性,讓學生體悟多元成功為主體的校本課程,一個學校必須有足夠的學科容量,讓學生得到可能成功發(fā)展的機會。
二、 因地制宜,在素質教育的道路上學校獨到的優(yōu)勢得以
發(fā)展。
正如萬千之人人各不同一樣,一所學校總有自己不同于他校的特點和盡最大能力使學生在某一方面受到學校最大程度的開掘。
比如我曾到的一所學校,是一個外語教學特色學校,共開設意大利語、德語、中文、法語、希臘語五門外語課程,如果學生還有其他語言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網上學習,學校會給予指導。通過外語教學體現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也體現著澳大利亞獨特的多民族的特點,從特色課程中體現著平等、自由、和平。
更加重要的是學校經費劃撥制度,一個學校經費的多少,既與你學校的大小,學生的多少有關,更決定于課程的開設情況,學??筛鶕n程的開設情況進行經費申請。我想,這也許就是學校能夠多開課程,想盡一切辦法開設出特色課程吸引學生、滿足學生的重要原因。
三、制定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評價機制,激勵教師為每一個學生的成功來施教。
當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可以說進入了攻堅階段,到了關鍵時期。很多人問:課改到底要改到怎樣的程度、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呢?
《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中指出:“基礎教育本身不應看作是一種目的,而應是終身學習的基礎。”興趣能推動人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也能激勵人鉆研感興趣的問題,使人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最大的發(fā)揮。我國宋朝理學家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因此,無論是過去的“教學大綱”,還是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都把“興趣”作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條件,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習慣上所認定的基礎教育成功的標志是有悠久的歷史傳承的。我們常常在一種庸俗的實用觀,比如升學率的支配下,要求立竿見影,要求立即把所學的東西與金錢等掛起鉤來,而且進行一個折算。所以,我們的教學考量只是為了分數,我們只重視實數,我們習慣于別人出題,自己應答,卻自己不習慣于批判與懷疑,并且自己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由于學習的目的是外在的,因此,我們離開了這些目的,或者已經達到了這些目的,我們便沒有再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我們的評價標準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教育價值觀的支配下的教育實踐使得我們總是生活在急速的浮躁之中。
于是,我們的社會開始造神童,追蹤哈佛女孩,我們把孩子的天性束縛起來,用我們想當然的辦法,訓練著學生,他們的天性正是在這樣的訓練中一天天消磨殆盡了。這使我想起中國古代的一個故事:有一只從來沒有見過的鳥突然飛到宰相的庭院里。宰相非常驚訝,于是以為是神鳥飛來。請來了眾多的賓客,眾人給這鳥燒香、跪拜,給它吃我們以為最好吃的牛肉、水果,結果鳥嚇得什么也不敢吃,沒有三天就死了。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這只鳥回歸到大自然中去,讓它自己覓食,讓它自己尋找自己的棲息之地。
實際上我們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學生的差異性,而差異性往往就是發(fā)現每一個人特長的開端,而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尊重學生的天性,那種要求千人一面的發(fā)展只不過是違背科學和人性的臆想。為此,作為一名校長,對上述問題我有了一點粗淺的思路:
1、必須開齊開足國家課程。
南澳洲教育部在10—12年級共設置了250多門課程,除數學、語文、研究課程是三年必修外,其他課程(至少四門)均可從這250門課程中任選,高中所修學分會作為高考錄取分數的重要依據,同時澳大利亞的畢業(yè)考試和高考(兩考統一)會將這250門課程都進行考試設置,使得他們的考試時間長達近2個月。最后根據高中三年所修學分和考試成績按照科學的方法統計劃定分數線,各大學錄取學生。這是真正的選課,是對學生興趣和特長的肯定和發(fā)展,是對人性的尊重。
澳大利亞各學校并不是都可以開齊開足250門課程的,學生在選擇學校時首先從區(qū)域考慮,然后從特色教學考慮來選擇自己喜歡的高中。對學校沒有開但有學生選的課程,學校必須解決,聯系其他高中或高等學校或當地的企業(yè)進行教學,所有有條件的單位都能夠快樂接受,并認真教學和評估。
2、必須堅持課程為學生設計,為學生的個性需求施教,為每一個人的成功奠基的教學原則。
班克西亞帕克國際學校是以數學與科學見長,繼承傳統,銳意改革創(chuàng)新的學校。該校每年在洲的數學與科學測試中都會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高中學生畢業(yè)后50%去了大學,另外50%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從學校所開課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們也是成功者。
他們除開設常規(guī)的職業(yè)教育課程外,還開設了足球課程、3D動畫設計課程,與社區(qū)服務緊密結合,既服務于社會,更讓每一個學生找到了成功的感覺。負責個人成長規(guī)劃的凱林主任介紹說:“學校經常教育學生,你盡管考不上大學,但是你只要發(fā)揮你的專長,做自己喜歡的事,你的收入也是很高的,無論你是市長還是水管工、理發(fā)師,你們都是成功的!”
我想,在人的培養(yǎng)過程中,讓每一個人都能發(fā)揚長處,讓每一個人都有興趣的學習,把自己的興趣和時代發(fā)展需求相結合,這才是真正的成功教育,人人都成功!
3、必須制定出能夠引領教師全面培養(yǎng)和個性化培養(yǎng)的制度。
學生個性化的培養(yǎng)需要課程體系的保證,課程體系的建立需要校長的引領和教師隊伍的不斷成長,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在于制度的正確與完善。只有從根本上保證課程體系的建立和發(fā)展,才會保證學生能夠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內學習和發(fā)展,這樣才會真正實現人才的培養(yǎng),才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
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根本,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抓住教師和課程這個根本和核心,就能真正做到發(fā)展特色教育,就能真正為每一個學生的成功奠基。回顧這幾年我們學校的發(fā)展,我覺得我們也正在朝著這個目標踏實的邁進。從早期只關注升學率,盡最大努力(包括犧牲節(jié)假日休息時間)讓更多孩子上大學,發(fā)展到后來推崇“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對那些成績差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從品德教育、成人教育入手,為每一個學生奉獻無私的愛,讓他們健康成長,再發(fā)展到現在“只有愛是不夠的”,進行高效和諧課堂建設,推廣“學案教學”,請專家進校講座(學校文化建設、執(zhí)行力等),定期安排教師外出培訓,與其他學校聯合進行教學研究(魯東半島城市高中聯盟開展的一系列教學管理和課堂教學研究),開發(fā)開設校本課程(如中國古代美術賞析、心理健康、美學入門、形體與禮儀、主持人素養(yǎng)、博物煙臺、異域風情、生物技術的實際應用、中國古代十大數學家、模擬聯合國、中西文化初探、京劇欣賞、英語口語交際、醫(yī)學基礎與生物學等),倡導和指導學生成立自己的各種社團,讓有興趣和特長的學生在社團中發(fā)揮潛能,發(fā)展能力(如:青年志愿者協會、環(huán)保協會、模擬聯合國社團、大眼睛-攝影社、小荷文學社等)。
澳洲歸來,收獲良多。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我們的黨是偉大的,我們的祖國是偉大的。澳大利亞用76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養(yǎng)育著0.3億人口;而我們中國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哺育著13億人口!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我們的教育是與時俱進的,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我堅信,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引下,通過新一輪教育改革,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將會更加成熟和完善,走向成功,走向輝煌!
澳洲教育考察歸來的思考
時間:201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