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時間:2014/11/27
一、有效課堂要有合理的教學時間分配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時間是衡量教學成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完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比例結構,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聽《新型玻璃》,我從“教師講解”、“師生問答”、“自主學習”、“媒體展示”、“其它活動”五個方面,對教學形式所涉及的內容,所用的時間,及占整節(jié)課時間的百分比進行了觀察和記錄,其觀察結果如下:
“教師講解”主要是學習方法的講解,有效時間約5分鐘,占整節(jié)課時間的12.5%;“師生問答”主要是教師的指導及教學氣氛的營造,有效時間約5分鐘,占整節(jié)課時間的12.5%;“學生自主學習”主要是學生仿照課文現(xiàn)場推銷自己發(fā)明的新型玻璃,有效時間約25分鐘,占整節(jié)課時間的62.5%;“媒體展示”時間為3分鐘,占課堂總時間的7.5%;“其它活動”的時間為2分鐘,占課堂總時間的5%。
從數(shù)據(jù)上分析,學生自主學習,是本節(jié)課主要的學習形式,體現(xiàn)了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體現(xiàn)了教師用新的課改理念、新的語文課標和新的培養(yǎng)目標來指導語文教育的思想。教師的講授注意了少而精,也客觀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維其少,才重點突出,引發(fā)聽者的重視;維其精,才可能在師生互動中起到強化、畫龍點睛的作用。因此,《新型玻璃》整堂課的教學時間分配是合理的,但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缺失,問題過多。例如,學生上臺介紹“新型玻璃”表達遇到障礙時,教師沒有適時合理地給予方法,導致課堂因為“卡殼”而尷尬。因此,教師還應在學生的思路阻塞,處于瓶頸狀態(tài)時,本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原則,給予啟發(fā)性的指導,推動學生思維向前行進。所謂有效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哪怕微小的進步,而不是在教師放任下的哪怕精彩的表現(xiàn)。另外,媒體的展示內容過多,時間過長,有失輔助之功,相反,讓人感覺有附庸之嫌。
二、有效課堂要有促進思維的核心問題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最常見的方式,“有效課堂提問”是我對《落花生》一課的觀察重點。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真實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中父親說的話是教學重點,也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難點。在教學中,老師提了23個問題,其中我認為有效問題14個,占問題總量的57.14%;與重難點相關的問題有9個,占問題總量的39.68%;無效問題2個,占問題總量的3.2%。從數(shù)量上看,提問偏多,40分鐘23個問題,相當于一分多鐘一個問題,課堂教學基本依賴問題展開;從質量上看,問題偏于瑣碎,缺乏“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
由此,我想到以前聽過一位教師教《落花生》。在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后,老師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為什么?”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所以,那位教師是從學生的興趣及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通過一個核心問題切入文本,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我又想到支玉恒老師執(zhí)教的《只有一個地球》。在學生初讀后,支老師說道:“下面我要提一個問題,這堂課我就提一個問題。”確實,支老師只提了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怎么得來的?支老師在教學之前,肯定對文本進行了細讀,可能事先也設計了多個問題,而最終呈現(xiàn)給學生的卻是這么一個問題,但就是這一個問題,把完成復雜任務的手段簡約化,從而高效地達到了預期目的。
閱讀教學任務繁重、類型復雜,如果問題再過繁雜,勢必影響其它形式的學習,況且問題過多,學生沒有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課堂看似熱鬧,實則空洞,無法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更是與高效無關了。
三、有效課堂要有豐富多元的評價語言
課堂評價語是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包括表揚、贊賞的正面評價和指正、否定的反面評價。如何使評價語言人性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讓評價真正起到應有的效果,是我們一線語文教師極為關注的課題。課堂評價語有不同的價值功能:從情感態(tài)度方面來說,它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從學習效果來說,它對課堂學習氛圍有很好的協(xié)調和創(chuàng)設作用;從方法來說,它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起到指引作用。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
在《只有一個地球》的課堂觀察中,我選取了“課堂評價語言”這個觀察點,重點對評價語言不同的價值功能進行觀察。我在觀察的過程中及時記錄了教師的所有的評價語,并進行了歸類匯總,其結果為:教師的課堂評價總數(shù)為12次,其中情感性評價1次,內容性評價7次,方法性評價4次。我認為比較有效的2次評價均為提醒性評價,占評價總次數(shù)的16.6%;低效的評價為6次,占總評價次數(shù)的50%,主要是教師替代型評價;無效的評價為4次,占總評價次數(shù)的33.3%,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的評價語言沒有目的性,有時只是一個含糊其辭的“嗯”字。從數(shù)量上看,教師有效評價次數(shù)不多,且集中在教師評價,學生評價缺失;教師對于學習效果的評價多于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的評價。從質量上看,教師沒有抓住評價時機及時作出準確有效的評價,評價的語言缺乏人文性,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
究其原因,教學評價與教師把握教材有關,而解讀教材是檢驗一位教師教學基本功是否扎實與教學技巧是否精湛的極其重要的標準。因此,提高評價的有效性,還要從教師的基本功做起,從關注學生主體的意識抓起,讓評價語言真正起到調動學習情感,檢驗學習效果,引導學習方法的作用。
在真實的課堂里,與教師、學生、文本交織在一起;在真誠的評議中,傾聽、對話、交流,客觀地看待別人的教學,同時建構一種開放的、合作的、專業(yè)的學習方式,克服自身局限,改善自己的教學,并通過教學行為的改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三節(jié)課的課堂觀察研究,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