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不同的增長點,我們嘗試分層次教學。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斷嘗試并且積累經(jīng)驗。我認為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學習目標分層次。
完成課堂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它既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最終歸宿。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情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從本班的學生實際出發(fā),要求A層的學生達到較高的教學目標,做好相應的練習;C層的學生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B層的學生在完成基本的教學目標的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較高教學目標的學習活動,以便逐漸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層次。如英語課上,如果讓學生對短語進行落實。我們可以讓A層的學生進行短語的串聯(lián),他們可以講幾個短語組合在一起,串聯(lián)成一篇小文章。B層的學生可以用短語造句,C層的學生可以記住這些短語并且會拼寫。當然,這個層次的劃分要提前與學生溝通好,讓他們有不同的收獲。這樣,學生會有目標可循,可以增強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信心。
2、展示的層次性和針對性。
一堂課成功與否的標志在于是否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基礎題目先讓C、B層的學生回答;邏輯性強、難度系數(shù)大的題目就由A層的學生回答,這樣做就能使展示具有普遍性和針對性。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集體討論的方式來由C層的學生回答,以此來激勵各組相互競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有成功感。教師也要予以及時的表揚,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靈活安排A層的學生負責本組的討論、學習,并對C層的同學給予幫助指導,也就是小對子的幫扶要得以體現(xiàn)。這樣就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提高了班集體的學習效果。如我們進行時態(tài)的練習時,程度好一點的學生可以進行小寫作并且用上某種時態(tài);中等程度的學生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對話;程度弱一點的學生可以將時態(tài)中的標志詞用上嘗試造句子。實際上目標一樣,展示的形式不一樣,最終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在展示的過程中,為了擴大展示面,我們盡量把機會讓給中下游的學生,優(yōu)生可以對他們的發(fā)言做以點評或拓展,起到拔高的作用。我認為點評別人的發(fā)言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
3、評價的層次性。
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十分重要,恰當?shù)脑u價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在課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我們不能用同一根尺子去衡量所有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以不同起點為標準的相應評價,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保持他們良好的心態(tài)和學習的自信心。對學困生,我以表揚鼓勵為主,并稍微降低評價標準,尋找、肯定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對于中等生采用激勵性的評價,指出他們不足的地方,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們不甘落后,積極向上;對于優(yōu)等生,采用競爭性評價,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謙虛、嚴謹、努力拼搏。
4、達標的層次性。
課堂上,我們要注意學習效果的落實,做好口頭與筆頭的結合,課堂的達標是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我們在設計達標題目的時候,可以體現(xiàn)分層次??梢杂谢A過關題目,有能力提升題目。這樣,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程度完成相應的題目。題目的設計要圍繞本課的重點,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做到目標的實現(xiàn)。處理達標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待轉化生進行題目的講解,讓優(yōu)生進行補充或幫扶。這樣,學生有不同的收獲。
為了準確地把握學生層次,教師應深入了解全班每個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兩個方面的因素,然后在對全班學生做出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將全班學生相對地分為好、中、差三個層次,學生所處的層次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以動態(tài)的觀點、發(fā)展的觀點觀察學生,隨時注意學生的發(fā)展變化,再作必要的層次調整,做到因人制宜。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結合階段性效果檢測、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的質量為主要依據(jù)合理流動,適當調位。這樣可以激勵學困生奮起直追,逐步為進入中層作好準備;對于中等生,讓他們認清“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形勢,從而做到自覺學習;對于優(yōu)生,為了確保自己的優(yōu)勢和超層發(fā)展而也會不斷地努力。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相互鞭策,相互促進,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個學生又都有自己的長處,這就要求教師 把目光放到全體學生的身上,培養(yǎng)他們的志趣,塑造他們的個性。
總之,教師應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準確客觀地把握學生層次,制定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分層施教,積極地進行個別輔導,就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智力得到發(fā)展,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經(jīng)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糾正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改進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