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
時間:2014/11/28
辦學的特色有兩個基本屬性:即優(yōu)質性和環(huán)境適應性。概括地說,創(chuàng)造學校特色就是為了給社會提供優(yōu)質服務,是對社會的主動適應。從學校內部看,創(chuàng)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觀念,重新組織和運用資源。
辦學特色有哪些表現形式呢?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一些誤解:一些管理者認為,辦學特色就是多搞那些能夠拿得出手的熱熱鬧鬧向外展示的東西,比如說,組織大多數學校沒有的管弦樂隊、舞蹈隊等。筆者以為,這樣的理解是狹隘的。特色有深刻與膚淺、寬范圍與窄范圍、持久與短暫、強勢與弱勢之分。
所謂深刻與膚淺之分,是指設計“特色”的指導思想和目標集中于“表”層還是“里”層。就拿前面提到的組織管弦樂隊和舞蹈隊來說吧,如果組織少數學生活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那就是表層的和膚淺的;如果把這類活動作為帶動全校開展藝術教育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并且組織全體學生每人都掌握一種樂器,或參加一項藝術活動,把美育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那么,顯然在當前美育普遍不受重視的情況下,創(chuàng)造這種辦學特色的指導思想就是深刻的。
所謂寬范圍和窄范圍之分,是指特色活動涉及人員的多少。如果這種活動僅僅局限于少數學生或部分教師參加,那么,只能稱其為“有特點的活動”或窄范圍的特色了;真正的辦學特色應當是多數師生參加的,并真正能產生作用的活動。
所謂持久與短暫之分,是指特色活動持續(xù)時間的長短。一般來說,能稱為“辦學特色”的活動內容,應當是持續(xù)時間較長,甚至要“固化”在學校的常規(guī)活動之中的。
所謂強勢與弱勢之分,是指特色在校內外發(fā)揮作用和產生影響的大小及時間的長短。影響大并且持續(xù)時間長的,就是強勢特色,反之則是弱勢特色。
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要注重對環(huán)境的分析和對學校需求與能力的分析。所謂環(huán)境分析是指要對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和校內外服務對象的需要做出判斷。另一方面也包括分析校內外公眾的合理需要,提供新服務。在分析公眾需要時,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公眾需要的合理性,即特色又有為那些正當、科學的要求服務時,才有它的存在價值。二是注意公眾不自覺的需求,把其內在的東西揭示出來,并落實為行動,也可以創(chuàng)出辦學特色。下面選列一所學校的創(chuàng)辦特色學校的經過,以示借鑒。例:天津紅星路小學1983年復核,校址在城鄉(xiāng)結合部,學生家長基本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值并不高,也不懂教育子女針科學方法。紅星路小學的領導經過分析認為,這些農民家長不是不愿子女有文化、有作為,只是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變得麻木了,不敢存此“奢望”。這時需要有人重新喚醒他們,并幫助其實現這種要求;同對,只有教育好家長,才能教育好學生。出于這些考慮,紅星路小學辦起了家長學校,傳播教育經驗和教育科學知識,并隨之建立起了有學校領導、學生家長和社區(qū)代表參加的教育委員會,共商辦學事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學校也迅速由基礎薄弱校變?yōu)檫h近聞名的先進校。從此,學校以共建為特色,他們舉辦的家長學校先后兩次被國家教委和全國婦聯評為“優(yōu)秀家長校”。
如果說環(huán)境狀況是創(chuàng)造特色的外在動力,那么學校的需要就是自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例:上面提到的天津紅星路小學,還有另外一個辦學特色,那就是全校十幾年如一日地開展書法教育,全校師生軟硬筆書法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曾與日本許多小學開展交流,并經市書法家協會評價后,被市教育局命名為“書法特色學?!?。這個特色的誕生來自于學校領導對學校教育實際需要的分析。1983年,該校復校時,由于學生素質差,不愛學習,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坐下來學習,學校決定每天上午、下午各拿出半個小時練習硬筆和毛筆書法。幾年堅持下來,不但扭轉了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風氣,還創(chuàng)造出了書法教育的特色。另外,論證創(chuàng)辦特色的可能性,還要分析學校的人力、資金、管理等條件,選取最有保證的特色項目。
特色學校有一個孕育、誕生、成長、成熟的過程,它的形成機制概括起來就是:
一種意識
一種意識是指創(chuàng)新意識。辦學特色的核心就是創(chuàng)新,有了“新”才有“特”。創(chuàng)新意識是孕育辦學特色的溫床,沒有它就沒有深入抓好學校工作的激情,辦學特色就無從談起。那么,創(chuàng)新意識來自何處?普遍地說,學校領導者應培養(yǎng)起“三感一識”,即成就感、危機感、新意感和敢于冒風險的膽識。成就感是指不甘守成、更上一層的進取心,是指要把工作做大、做新,有超越前人、他人和實現自己的雄心。危機感是指對學校生存和發(fā)展面臨的威脅所產生的憂患與抗爭意識。新意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心態(tài)而言,不愿簡單重復傳統(tǒng)的觀念、行為和方法,總想在新思想的基礎上有所作為;二是從行為而言,對新理論和新經驗保持敏感,愿意研究和接受。敢冒風險的膽識是指領導者有將新理論和新經驗在自己管轄的范圍內嘗試的沖動,善于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實驗,同時不怕失敗。值得警惕的是,許多校長在剛剛走上崗位的時候,還是雄心勃勃的,有創(chuàng)造欲望的,也能經常提出改革的新主張,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識盡愁滋味”,就變得麻木了,不僅進取心減弱,連對新事物的興趣也沒有了,學校工作成了一種不得不盡的義務和不得不完成的例行公事,自然也就毫無辦出學校特色可言了。反過來說,如果一所學校長時間沒有嘗試創(chuàng)出自己的辦學特色,那么就需要反省一下,校長和領導班子是否在精神上“老化”了呢?
辦出特色學校要靠腳踏實地地做,靠拿出服務于廣大公眾的優(yōu)質教育成果來。現在有個別學校的領導者把創(chuàng)造出特色當成“做秀”,表演給別人看。這種“特色”走走過場還可以,是很難持久的。所以,要真正創(chuàng)出實在的特色,管理者還要本著“誠”的精神,做到“有實事求是之心,無嘩眾取寵之意”。
兩類分析
兩類分析是指環(huán)境分析和學校需求與能力分析。所謂環(huán)境分析是指要對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和校內外服務對象的需要做出判斷。
辦學特色的屬性之一是對環(huán)境的適應。對學校而言,這一方面包括了解和順應社會及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如國家在經濟政治和教育發(fā)展中所提出的新政策、新主張與新理論、社會變動對教育所提出的挑戰(zhàn)和機遇等。當前,國家在科技戰(zhàn)線提出的創(chuàng)新工程和在教育戰(zhàn)線提出的創(chuàng)新教育,給學校工作指出了新方向。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形勢并不明朗,事情正在發(fā)展中,政策也不健全。這時,就要求學校管理者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大膽地進行前瞻性分析,判斷教育工作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大膽創(chuàng)新。例如:90年代初,國家提出經濟上要形成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共同促進經濟增長的格局,教育上則提出要引入社會力量舉辦民辦學校。當時,這些并非指向公立學校的政策并沒有引起多數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但是有少數校長卻大膽地敏銳地預見到辦學政策可能會出現變革:在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將出現一類中間性的辦學體制----國家所有的民辦學校。這種認識導致這些學校率先改革了辦學體制,創(chuàng)辦出了國有民辦校。
適應環(huán)境的另一方面也包括分析校內外公眾的合理需要,提供新服務。辦學特色不能是脫離社會需求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如果我們把國家的政策和先進的教育觀念比做“天”的話,那么公眾的需要就是“地”。有了“地”,特色才能立足。頂“天”立“地”的特色,才能方向明,立足穩(wěn)。在分析公眾需要時,我們要注意兩點:一是公眾需要的合理性,即特色只有為那些正當、科學的要求服務時,才有它的存在價值。二是注意公眾不自覺的需求,把其內在的東西揭示出來,并落實為行動,也可以創(chuàng)出辦學特色。如,天津紅星路小學1983年復校,校址在城鄉(xiāng)結合部,學生家長基本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值并不高,也不懂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紅星路小學的領導經過分析認為,這些農民家長不是不愿子女有文化、有作為,只是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變得麻木了,不敢存此“奢望”。這時需要有人重新喚醒他們,并幫助其實現這種要求;同時,只有教育好家長,才能教育好學生。出于這些考慮,紅星路小學辦起了家長學校,傳播教育經驗和教育科學知識,并隨之建立起了有學校領導、學生家長和社區(qū)代表參加的教育委員會,共商辦學事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學校也迅速由基礎薄弱校變?yōu)檫h近聞名的先進校。從此,學校以共建為特色,他們舉辦的家長學校先后兩次被國家教委和全國婦聯評為“優(yōu)秀家長學?!?。
學校需求與能力分析,論證了實現特色的可能性。學校的需要是指學校按照教育規(guī)律開展工作的需要和學校發(fā)展的特殊需要(如樹立良好形象的需要、求得外援的需要等)。如果說環(huán)境狀況是創(chuàng)造特色的外在動力,那么學校的需要就是自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上面提到的天津紅星路小學,還有另外一個辦學特色,那就是全校十幾年如一日地開展書法教育,全校師生軟硬筆書法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曾與日本許多小學開展交流,并經市書法家協會評價后,被市教育局命名為“書法特色學?!?。這個特色的誕生來自于學校領導對學校教育實際需要的分析。1983年,該校復校時,由于學生素質差,不愛學習,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時,為了使學生能夠坐下來學習,學校決定每天上午、下午各拿出半個小時練習硬筆和毛筆書法。幾年堅持下來,不但扭轉了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風氣,還創(chuàng)造出了書法教育的特色。
另外,論證創(chuàng)辦特色的可能性,還要分析學校的人力、資金、管理等條件,選取最有保證的特色項目。
三個階段
三個階段是指選擇和孕育、組織和發(fā)展、完善和鞏固階段。選擇和孕育階段是學校特色建立的初始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籌劃、選擇特色項目。選擇特色項目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一開始就明確將某項目建設成學校特色。比如發(fā)展學校體育運動的特色、藝術教育的特色、課程改革的特色等。這種特色建設的目的除了完成教育任務之外,還會帶來特別的社會影響,從而使學校受益(如開辟學校的生源市場)等。二是一開始并沒有明確的目標,而是需要在學校已有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成果中進行篩選。比如說,某教師設計并實施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的系列活動,某教研組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等。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對這些成果進行總結,把其指導思想、活動內容和程序、需要的資源條件、實際效果等逐一梳理清楚,以利比較。有時,教師們的這類活動還不成熟。學校管理者要善于及時抓住苗頭,鼓勵創(chuàng)新、探索,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還要指導教師從一開始就比較注意嚴格地設計實驗、積累資料、注重理論思考,以使這些項目盡快成熟,并為以后的總結打好基礎。根據學校工作者長于實踐的特點,在這個階段最好能吸收教育專家?guī)椭笇Ш驮O計。
組織和發(fā)展階段是特色項目的探索、落實過程。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深化認識、完善組織、提供保障、有序地完成每一項活動。建設學校特色是學校所有教職員工的責任,所以有必要對特色項目的指導思想、活動內容和過程展開廣泛的宣傳與討論,以便減少實施中的矛盾,獲得內部一致。負責具體項目實施的人員則要隨著工作的進展,不斷深化理論上的思考,理清操作規(guī)范,思路清晰地執(zhí)行項目。建立和完善組織是實現項目的執(zhí)行體系,只有責任到位,特色項目才能獲得持續(xù)的人力基礎。負責項目指導和監(jiān)督的部門與人員不僅要務實----出計劃和組織活動,還要務虛----出思想和觀點,從更高層次上引導教師。完善組織還要建立起梯隊,培養(yǎng)年輕教師,使項目后繼有人。提供條件保障除了人力、物力支持外,還要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管理者要關注有關信息,隨時介紹給項目執(zhí)行者。政策支持是用學校內部的政策給項目執(zhí)行者以激勵和保障,有些時候需要打破常規(guī),在原有規(guī)定上開“口子”,建“特區(qū)”,給項目執(zhí)行者以更大的創(chuàng)造自由。
完善和鞏固是辦學特色的最后階段。這個階段要經過總結、評估和規(guī)范拿出翔實的材料說明它的成功;還要提出進一步的發(fā)展方向;同時,又要以可操作性的語言把特色的內容和程序規(guī)定下來,作為長期的指導性文件。這個過程應該以開放的形式進行,除了要在學校內部進行討論之外,還應該邀請上級有關部門、專家和兄弟學校參與評價,提出改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