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真正的主角,教師的地位是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絕不能越俎代庖,越位行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如何做到這一點,本人以為應堅持“少講多讀”、“少講多議”、“少講多激”,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
一、少講多讀,體驗深化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在課標中對閱讀也提出了詳細的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弊x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也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操。課堂教學中又怎樣能做到這一點呢?
首先,讀得“言從字順”,即讀通、讀懂、讀得流利。時下有的課堂學生學生讀也讀不懂,說也說不出,教師在講臺上講得“泡沫直冒”,歸納段意,提煉主題,完事了,學生一無所知,最基本的字詞讀不準,句子讀不通。“得意不忘形”,就是說得時下部分課堂不注重語言文字及其基本技能的教學,而只講“意”,不清不楚,簡直就轉是空中樓閣,最后的結果肯定是“高處不慎寒”,學生仍然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準詞語,讀通句子,初步領會詞句的書面意思,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其次,再讀加深理解,基本能做到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文章中句段的意思。如小學西師版九年義務教材五年級下冊《珍珠鳥》一課中描寫“我”的行為的句子,描寫雛兒的句子,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人與鳥類等動物和諧相處的思想境界,讀懂作者愛鳥的思想感情??梢圆扇Ρ茸x、分角色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體驗。
最后,讀出“語文味”, 具體來說,語文味表現(xiàn)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讀味”中要體現(xiàn)的就是情,做到“情”與“語言文字”的一致性,即讀出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讀出語言文字所囊括的寬度和厚度,如“天高云淡”要讀出在晴朗的藍天上飄著一朵又一朵的白云,看見此情此境所產生的一種開闊、寧靜的思想感情,將此情融入語言文字中,通過自己的口讀出這種境界,這就是“熟讀成誦”的境界,“朗誦”的境界,“詩人”的境界。
二、少講多議,激發(fā)好奇心
小語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白h”可以說是合作交流,可以說是探討,從自身來看是自身思維爭辯的一個過程,從班級的角度看也是課堂討論,不管怎么說“議”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思,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鮮活的課堂。
“議”中明“義”。如“青翠欲滴”一詞,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借助圖片體現(xiàn)翠綠明亮的葉子上一滴水珠似滴非滴,透明的水珠中折射出濃淡的變換的色彩。引導學生看圖、讀詞、想象,讀出這衣服美麗景色的一個瞬間。
“議”中悟“道”。如《珍珠鳥》一課,珍珠鳥開始離“我”較遠,然后一點點挨近,最后淘氣地陪伴我。在珍珠鳥行為的變化中體會到什么,引導學生小組討論,獨立思考,開展小組辯論賽,在辯論中拓寬思路,明白道理。有的學生說:鳥兒因為“我”的親近,有了依靠,思想上懶了下來,像以后有吃的了,用不著在到處奔波勞累;有學生說:鳥兒與“我”和諧相處,是作者愛鳥的體現(xiàn);有學生說:人愛鳥,鳥愛人,讓世界充滿愛。這是多么美妙的聲音,這就是“議”的作用。
“議”中激“奇”。 “出奇不窮、出奇劃策、出奇取勝、出奇無窮、出奇制勝、出奇致勝、出奇不意、爭奇斗妍”無不與“奇” 掛鉤,無不與“思維獨特”、另辟蹊徑掛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爭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激發(fā)求異思維。小學一二年級識字教學識字方法很多,除了教師可以幫學生歸納諸如加一加、謎語識字、象形識字等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談談識字方法,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出現(xiàn),如結合名字、結合地理位置,自編順口溜等。
三、少講多激,啟迪智慧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說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并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fā)他。因此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及時點播。從聽課的情況來看不少的老師滿堂課的串講、串問,教師占據(jù)了課堂這一主陣地,成了課堂教學的主人,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導致對知識的學習索然無味。
激在關鍵處,引導思考。如一年級教材第七課《生日禮物》,學生在讀通、讀順的基礎上,體會鳥兒被關在籠子里的感受,可以問道:“假如你被父母關在家里,你會對我們說些什么?” “假如你是一只小鳥,你想對大家說些什么?”,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生肯定會說:孤獨、不自由,心理難受等,心情肯定是沉重的、難受的,然后指導學生用讀來體現(xiàn)這種心情,情與言融為一體,言為心聲。每篇課文都有重點段、重點句,也可以在這些關鍵處,引導學生思考,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激在興奮點,激勵參與。在課堂上,不少學生回答非常精彩,作為教師在學生回答時應該及時肯定,指明方向,如“讀得真有感情”、“你說的思路很清晰”、“你這個字的音讀得非常準,能給大家再示范一次嗎?”等,通過語言,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使學生產生興奮點,從而全身心投入聽課,參與到整堂課中來。
以圖片為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圖片,這些圖片展示的是該篇課文重點部分,作為教師應仔細分析,思考如何將圖片與文章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西師版小語十二冊教材19課《訪蘭》一文中的有三幅圖片,一幅畫的是父子兩來到大山深處,有幾十丈的山崖,山崖深不見底,山邊有許多蘭草,這幅畫所要敘述的是第二自然段內容,長在這種地方的花草,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不俗,有助于加深對父親所說話的理解。另外兩幅畫,畫的是蘭草和花,加深了學生對蘭草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對蘭草更加親切、更加接近。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應以讀為中心,在讀中體驗、讀中悟道、讀中深化,教師應適時點撥,少講多思,促進學生間的交流,為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