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開春,市教育局以我的名字命名了全市第一個名校長工作室。當校長僅兩年半時間便獲此殊榮,連我自己都感到驚訝。10月份,在全市舉行的第一屆“校長說?!北荣愔?,我又從200多位校長中突出重圍、拔得頭籌。
2005年我剛當校長的時候常想的問題是,經(jīng)營一所學校,辦學條件名目繁多,孰輕孰重?教師素質(zhì)眾說紛紜,孰高孰下?學生培養(yǎng)千頭萬緒,何處著手?
思路決定出路,我從“實施健康的教育,為學生健全的人生奠基”的理念入手,借鑒外地經(jīng)驗,提出了“建設優(yōu)雅的校園,塑造儒雅的教師,培育文雅的學生”的辦學目標。然而,校園何以優(yōu)雅?教師如何儒雅?學生怎樣才能文雅起來?在深思熟慮、大膽取舍之后,我提出了“三寧三不”的辦學觀----學生寧可沒有驕人的高分,也不能沒有教養(yǎng);教師寧可沒有高學歷,也不能沒有高學養(yǎng);學校寧可沒有現(xiàn)代化,也不能沒有文化。
作為校長,我深知學校是涵養(yǎng)和傳承文化的地方。教育就其實質(zhì)而言,就是影響,就是熏陶。把學生置身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學生就會受到什么樣的熏染和陶冶。老子“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講的是熏陶;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講的還是熏陶。家庭與社會是這樣,學校教育尤其如此,說教與管卡壓永遠不會有潤物無聲的環(huán)境影響作用大。正因為如此,我把我們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定位于兩句話:“用文明化解粗蠻,以人文化育童蒙”----文是手段,化是目的;文是載體,化是過程,也是結果。
到過我們學校的人都會有這樣的印象,校園里到處都是育人的所在。每個教室都有兩條相同的標語,一條是針對教師的:“把學生的思維激活,把學生的頭腦點燃,把學生緊閉的雙眼打開,把學生沉睡的心靈喚醒”;一條是針對學生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老師的誘導下學生自主知識建構的過程”----把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界定得清清楚楚,讓師生置身其間,不能不進入角色。在校園中,各類花木既有“名片”,又有“頌歌”----除了給它們掛上植物學知識牌之外,每種花木下面都有一個刻有古今名人題詠這類花木的經(jīng)典詩文牌子。學校設有全天開放的“讀書館”,陳列名家書畫作品的“集萃館”,用于改善學生語言的“唐五代宋詞的誦讀長廊”,開辦有一年一度的“校園文化周”。在學生活動的走廊、樓道中,各類勵志詩文、格言警句所在皆是----真正讓健康而經(jīng)典的文化對學生們成長的影響做到了潤物無聲的狀態(tài)。對教師也是這樣,教師辦公區(qū)域布置了一系列古今中外教育家、思想家的名言警句和學校教師自己的治學格言,陶行知先生在身體、學問、道德、工作方面的“每天四問”,每天都在警醒著從它面前走過的師生。
我認為,動靜結合的文化建設只能是校園文化的淺層次,校園文化深入不到課程與制度層面,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全校賴以凝聚的核心價值觀。于是,我引進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改造課堂教學,開展新教育實驗改造教師們,通過起草通過學?!墩鲁獭芬?guī)范學校制度指向,特別是通過建立教育質(zhì)量獎的分配方案、職稱評定積分方案以及規(guī)定不任課的教師沒有中層干部聘任資格等,逐步在學校倡導出能上庸下、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的核心理念。
校長是教師的老師,陶行知“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的話時刻在鞭策著我,要想勵精圖治必須身體力行。在我當校長的3年中,不斷將多年積累的教育思想與學校的教育實際進行對比分析,寫下了25萬字的教育與文化隨筆,同時,為自我涵養(yǎng),還寫了200多首古體詩詞,書法創(chuàng)作不計其數(shù)。
我與師生們共同奮斗了3年,讓十三中學從校容校貌、教學質(zhì)量到文化品位有了很大的提升,既成了焦作市薄弱學校轉(zhuǎn)變的典型,也成了校園文化的一張品牌。去年暑假,焦作市城區(qū)基礎教育資源整合,市政府做出決定,將十三中學遷入新城區(qū)投資規(guī)模最多、占地面積最大的人民中學。面對一所全新的學校,我繼續(xù)做著科研興教與文化興校的事情,而且自己給自己加碼:堅持把工作做得再實一些,再細一些。特別在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上,我親自籌劃,以引導做人為主題的人生格言,已經(jīng)遍布于學生學習與生活區(qū);“綠意迎賓”等校園八景,都是由我親自設計、督促施工。我總覺得,能讓師生們依戀而不是反感的校園才是真正的校園,值得師生回味而不是痛心疾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堅信,一所蓬勃向上的學校之中,必須有一位思想且實踐著的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