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品德評價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搞好品德評價對于德育的效果起著正向強化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品德評價中,是否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關系到品德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這是由現(xiàn)代品德評價自身的特點和我們評價對象的特點決定的。
品德是一種以情感體驗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結構。傳統(tǒng)品德評價比較強調評價的診斷和管理功能,而現(xiàn)代品德評價則更多地強調評價的教育與發(fā)展功能。現(xiàn)代品德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學生更好的發(fā)展,所以,學生應當成為評價的主人,品德評價應當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當今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市場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思想、新觀念和新事物,其中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而我們的德育對象,是身心都迅猛發(fā)展的中學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處于形成的關鍵期,從思想到行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比過去的中學生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是個性比較凸顯的一代,也是主體性更需要發(fā)揮和重視的一代。因此,在德育評價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更好地發(fā)揮品德評價的激勵和導向功能。當然,由于年齡特點的限制,中學生對紛繁復雜的世界的理解和認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
二、中學生品德評價中的“主體性缺失”
在當前中學生品德評價工作中,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重視,筆者把它稱為“主體性的缺失”。從評價目的、評價主體到評價內容、評價依據(jù)和評價方法,都呈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
(一)中學生品德評價目的的“工具性”
“工具性”是相對于“本體性”而言的?!肮ぞ咝浴弊⒅仄返略u價的“手段性”價值,而“本體性”更注重它的“目的性”價值。筆者認為,在現(xiàn)在的中學生品德評價中,過多地重視了“工具性”,而對“本體性”認識不足。
在實際的品德評價工作中,人們大都把品德評價當成了對學生進行管理的一種手段,當成了對學生實施獎懲、評定學生獎學金檔次的依據(jù),試圖以此來促使學生遵紀守規(guī),不出亂子,而不是通過品德評價,促使學生在達到基本的品德規(guī)范的基礎上,向更高的道德層次發(fā)展,從而在根本上把優(yōu)良品德內化為內在品質。有些人曾經(jīng)提出“小學生講共產(chǎn)主義”“中學生講集體主義”“大學生講個人主義”,這其中有我們德育方法本身的問題,但品德評價的弱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中學生品德評價主體的“向師性”
現(xiàn)實的品德評價,過多地凸現(xiàn)了“向師性”。學生的品德幾乎是班主任一人說了算。過多的外部評價,特別是教師單一的評價,會弱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內部評價,難以從內心深處引起學生奮發(fā)向上的自我教育的動機。而且,單從班主任的角度看某個學生的品德,有時是難以做到科學和準確的。比如,一個同學專門在班主任的課上積極擦黑板,而在別的老師的課上卻從來不擦。在班主任看來,這個同學在品德方面屬于積極主動做好事,不怕臟、不怕累,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教師的評價并不準確。其實,最有發(fā)言權的是全班同學。所以,只有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才能使品德評價的結論比較科學和全面。
(三)中學生品德評價內容的“形式性”
我們經(jīng)??梢钥吹剑粋€班幾十名學生的評語,幾乎重復著同樣的話,諸如熱愛祖國、關心集體、助人為樂、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等等。特別是對“中間層”學生品德評價的內容,更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性,反映不出學生的個性特點。這種“形式性”的評價,很難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和激蕩,因而不容易起到激勵作用。
(四)中學生品德評價依據(jù)的“外顯性”
中學生品德評價依據(jù)的“外顯性”,是指教師習慣于依據(jù)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進行評價,而不是通過外在行為來分析學生的內在動機,不能做到動機與效果的有機統(tǒng)一。在不同的場合下,面對相同或相似的道德情境,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道德行為。即使是同一種行為,也常常是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動機。例如,同樣一種行為,有的學生可能是由于外界環(huán)境的壓力或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約束,不得已而為之;有的學生則可能是因為本身具有較強的道德自覺性和自律性。所以,教師應根據(jù)不同情況來進行有區(qū)別的評價。如果僅僅根據(jù)外在行為進行評價,得出的結論往往不科學,也不會令別的同學信服。
(五)中學生品德評價方法的“極端性”
在定性和定量兩種評價方法中,教師往往容易傾向于其中的一種方法。要么是泛泛的語言描述,要么是精確到零點幾分的品德分數(shù)。事實上,這兩種評價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定性評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鑒別學生的品德,但由于缺少科學依據(jù),不免帶有一定的主觀隨意性和片面性,無法準確判斷不同學生的品德差異程度。定量評價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評價工作的科學性與現(xiàn)代化要求,但量化并不等于科學。品德評價面對的是一個復雜的精神系統(tǒng),很難用簡單的線性數(shù)量關系來反映。科學的量化要以對事物本質的把握為基礎,什么時候可以用數(shù)量,如何使用數(shù)量,數(shù)量表示什么?等等,都是極為重要的。脫離了科學基礎的量化,只會讓結果偏離目標更遠。要防止把復雜的精神與社會現(xiàn)象簡單化,就要克服評價方法的“極端性”,堅持品德評價的精確性與模糊性的統(tǒng)一,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三、在主體性視野中建構品德評價模式
主體性視野中的品德評價,即明確被評價者的地位和作用,承認被評價者是主體。在品德評價中,學生既是被評價的對象,同時又是評價的主體。在評價過程中,只有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統(tǒng)一起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使他們自己找出差距,變評價目標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使其處于主動地位,產(chǎn)生參與意識,這既是保證評價結果真實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尊重學生、啟動學生內部活力的關鍵。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品德評價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評價自己、評價別人,既可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又可增強其自我教育能力。為此,在品德評價中就要把握住一定原則和方法。
(一)在品德評價中應該堅持的幾個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在品德評價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真實地反映情況。要做到評價客觀與公正,首先要制定好統(tǒng)一的、能為大家所接受的評價標準,然后嚴肅認真地、嚴格地按照標準進行評定。決不能因人而異,親疏有別,更不能隨意改動評定結果。其次,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看基礎、看發(fā)展、看提高、看主觀努力程度。這樣既能加深師生間相互理解的程度,提高評價的信度,又能增強學生的信心,激發(fā)其拼搏向上的勇氣。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在制定標準時,必須對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個性、心理品質、行為習慣等提出全面要求,進行全面評價。要防止強調某一個方面,忽視另一個方面,防止“報喜不報憂”或“報憂不報喜”,防止用僵化的觀點看待學生。應該堅持一分為二、全面發(fā)展的觀點。對優(yōu)等生同樣要從嚴要求,不隱瞞其缺點;對后進生在指出其缺點錯誤的同時,應注意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之處,肯定其點滴進步。堅持評價的全面性,不僅能使評價的內容更完善,而且也能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
3.教育性原則。
評價是教育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評價過程也是教育過程,并為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教育則是評價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從評價到教育,從教育到評價,往復無窮。如果不注意評價的教育作用,平時隨意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局部評價,學期結束時對學生所進行的操行評定,也僅僅是另一個形式主義的、甚至是千篇一律的評語,那就會嚴重影響到評價的結果。
(二)在品德評價中應該堅持的幾種方法
1.定量與定性相結合。
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做出正確、客觀、準確而科學的評價,就必須把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起來。筆者認為,針對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品德評價應從搜集各個層面的資料入手,做出各個層面的寫實性的描述。在此基礎上,再給以量化處理,用模糊數(shù)學綜合評判法分出等級。
模糊數(shù)學綜合評判法是把學生的品德分為3~5個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又分為若干個二級指標,然后把這個結構中的諸項目數(shù)量化,即確定分值,制定出思想品德的量表。在這個量表中,每個項目有各自的權重,各項目權重的總和為1;每個項目可分為優(yōu)、良、中、差、劣五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分值為:優(yōu)是1分、良是0.8分、中是0.6分、差為0.4分、劣為0.2分。這樣,用每個項目的權重與等級分值的乘積再求和,即為學生品德的總評定值。這種評價方法的優(yōu)點是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全面具體。
寫實性評語能反映出學生具體的優(yōu)缺點,指明其今后努力的方向;綜合評判法能較準確地反映出某學生的品德狀況在全體同學中的地位,從而提高評價的激勵性。這樣就達到了定性與定量的較好結合。
2.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相結合。
對學生進行品德評價時,既要充分發(fā)揮班主任在考核評價中的作用,又要實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還要征求任課教師和家長的意見。實行民主評價,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在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樹立正確的集體輿論,培養(yǎng)健康的人際關系。但民主評價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民主評價過程中,必須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民主評價成為促進學生道德自我完善的過程。
3.加強自我評價。
在品德評價過程中,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品德評價的重要性,能對自己做出恰當?shù)脑u價,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且有改進的愿望,評價才能起到教育作用。自我評價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其自覺主動地接受評價,還能增強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所以,要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讓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在自評中發(fā)現(xiàn)自我、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
4.進行發(fā)展性評價。
學生正處在發(fā)展之中,品德評價的根本目的不是對學生的德性進行終極性的診斷、甄別與分類,而是為了使學生的德性向目標逼近。評價本身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要有利于個體品德發(fā)展和社會道德提高。發(fā)展性評價,有利于學生真正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個性特點,對未來充滿信心,從而調動起主體能動性,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自覺主動地按照預定的目標前進。
所以,在品德評價過程中,要用發(fā)展的眼光對學生進行評價,既要重視學生的過去和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更要著眼于他們未來的發(fā)展。要看到學生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要針對學生品德發(fā)展的整個過程給予連續(xù)不斷的評價,做到評價的連貫性與經(jīng)常性,從而預測他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這樣才能切合實際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其思想品德向更高階段發(fā)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該避免一些消極的評價心理,如第一印象、暈輪效應、刻板效應等。
要進行發(fā)展性評價,就必須堅持以肯定性評價為主。否定性的評價雖然可以指出學生品德中的缺點和不足,使學生產(chǎn)生自責、羞愧、內疚等情緒體驗,從而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但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所以,我們倡導以肯定性評價為主,充分肯定學生品德中的優(yōu)點和閃光點,使學生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增強自尊心、榮譽感和積極性,從而不斷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追求更高目標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