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伴隨為專門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學校道德教育應當傳遞正向價值,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和態(tài)度。必須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必須遵循兒童、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
本文結合對傳統(tǒng)模式弊端的解析,就學校德育新模式的建構作了如下幾點思考。
一、從“偉大”走向“平凡”
我們的教育沿襲了傳統(tǒng)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學校德育中表現(xiàn)為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視道德教育,重視德性修養(yǎng)而忽視基礎文明。實際上,道德教育應是學校德育的基本內容,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只有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才更充實。只有在實現(xiàn)了學校德育的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這一最低層次目標基礎上,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既要造就仁士圣人,更要提高全社會民眾的一般道德水平。我們評價德育實效低下往往不是指缺少具有高尚道德修養(yǎng)的人,而是缺少遵守社會公德并具有民主法制意識的平民大眾。特別是現(xiàn)時代,某些市場經濟需要的道德規(guī)范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政治信仰和思想意識形態(tài),如公平競爭、按章納稅、信譽至上等是各個民族、各個黨派、各個階級、各個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所共同要求的。所以,道德教育特別是市場經濟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在我國目前具有特殊的意義。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應扭轉我們學校德育中的“倒金字塔”序列(小學講共產主義,中學講社會主義,大學才講怎樣做人),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受教育者基礎文明修養(yǎng)的道德教育上,由只重視“偉大”轉向抓住“平凡”。
當然,抓住“平凡”,并非放棄“偉大”,而是要在完成低層次目標的基礎上向高層次的目標過渡。這就要求我們學校德育要優(yōu)化內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標的漸進性。為此,我們要加強基礎文明建設,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如我校根據(jù)學校工作意見和德育工作計劃,圍繞我校培養(yǎng)學生做“中國人、文明人、現(xiàn)代人”的育人目標,發(fā)動學生討論細化這一育人目標,使“三人”目標具體化為新時期蕩中學生新形象,真正讓德育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抓住主要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與科學人生觀教育;突出主導性內容,進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以理想性內容為導向,幫助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同時,我們還要善于挖掘新的德育內容。具體地說,就是除了中小學德育大綱所規(guī)定的內容外,注意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尋求現(xiàn)實生活中典型的優(yōu)秀的人和事,運用重大的時事,選擇優(yōu)秀的書刊、電視文化等作為教育內容。另外,我們在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時代主旋律的同時,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的新要求(如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等),使主旋律教育更加貼近生活實際,以提高學校德育的時效性。
二、從封閉走向開放
我國學校德育實踐的具體操作是以說服教育為核心的,其最大的特點是控制性和封閉性。企圖通過封閉學校課堂的辦法,堵塞不良信息,規(guī)約學生的視野,控制學生的行為,對學生進行“理想化”教育,以培養(yǎng)其健全完善的人格。殊不知,人是具有主體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別是在當今開放的信息時代,控制和封閉不僅變得不可能,而且反而會激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在封閉的課堂里教師向學生傳播的是理想化的教育要求和經過處理了的信息,而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所接觸到的許多社會現(xiàn)實與其有較大的反差,導致學生對學校提出的德育內容的信任度下降,從而造成德育的短效和不穩(wěn)定,甚至加劇了德育判斷和道德選擇的機會,其道德能力得不到鍛煉。另外,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僅靠學校教育單方面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相互協(xié)作以及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
由此可見,封閉的禁錮的學校德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學生道德發(fā)展的需要。學校德育不能封閉性地圍繞某種“正確”的規(guī)范或“理想”的價值觀而運作,而應該開放性地圍繞現(xiàn)實生活實踐和理想的道德生活來構建社會道德生活主體。我們要大膽地開放學校和課堂,開放我們的思想和教育,把開放性原則貫徹到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勇敢地讓學生去面對現(xiàn)實,面對生活,走出校門,把學校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同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的互動中接受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大力拓寬德育途徑,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把德育課堂由封閉式的校園延伸到社會的廣闊天地。同時也要放眼世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積累的許多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教育經驗進行研究,加以借鑒,拿來為我所用。當然,開放不能放任自流,學生的認識水平有限,學生在認識社會的過程中進行道德判斷和選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區(qū)分、辨別、評價社會各種現(xiàn)象,以增強學生識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
三、從他律走向自律
我們學校德育的傳統(tǒng)模式是一種他律型的德育模式。在德育過程中,教育者以權威者的身份,以訓誡的口吻,要求學生服從、忍讓、遵守規(guī)則等,忽略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始終處于客體地位,被人們當作一種“美德袋”而被迫接受著單一化的教育要求,接受著純品德知識的灌輸,沒有品德情感的體驗和品德意志的鍛煉,更談不上自我判斷、自我選擇、自我教育等能力的培養(yǎng)。在強制和灌輸中,學生對規(guī)則、條例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的壓力,因此也就缺乏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導致知行脫節(jié)。這種忽視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重外律輕內省的學校德育已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缺少現(xiàn)實的生活意義。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呼喚著人的主體意識,要求發(fā)揮人的主動性及創(chuàng)造精神,要求教育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的自主性和自主能力;具有自律精神的市場經濟呼喚學校德育由他律型轉變?yōu)樽月尚?,要求學校德育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律意識和能力為主。
為此,我們的學校德育模式要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實現(xiàn)德育目標由客體性向主體性的轉變。通過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使德育目標最終落到學生的自我判斷、自我選擇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fā)展上來。其次,要實現(xiàn)德育方式由強制性向民主性的轉變。通過民主的交流和合作,智慧地把學生引向既定目標,通過發(fā)揮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交互教育作用,啟發(fā)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道德判斷能力、道德行為選擇能力和抵制不良影響的“免疫能力”。最后,要實現(xiàn)德育過程由灌輸性向實踐性的轉變。通過讓學生親自去參與實踐,縮短教育內容和學生需要的時空,從而領會道德的要義;通過教師、家長的引導,啟發(fā)學生掌握合理的標準,作出正確的自律行動,從而使學生形成知行統(tǒng)一的良好人格,以顯示高度的學校德育實效。
四、從定量走向定性
傳統(tǒng)的學校德育主要以教師的訓導和傳遞為主,過于強調品德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致使在評價標準上常常以考分取人。對于品德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系統(tǒng)教學和學習教材來掌握,可以通過考試來檢查,而品德情感、意志和行為又該怎么辦?我們不能說一位能背誦《中學生守則》的學生就一定是思想進步、道德高尚的人。由于人的社會性和精神性,人身上的某些東西如品德的好壞是永遠無法數(shù)量化的。因此,僅以考試的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的思想品德的標準是不全面的、不科學的。尤其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學校德育也應由注重品德知識的學習轉移到注重品德能力的培養(yǎng)的軌道上來,這就更要求我們要改變以“考分取人”的學生思想品德評定方式。
考試只是一種測量手段,它為評價提供“數(shù)字”服務,但是考試不等于品德評價,考分不等于品德素質。所以,不僅要“定量”,更重要的是“定性”;“定量”是手段,“定性”才是目的。我們評價學生的道德品質時,在對學生的操行進行量化測評后,還要對其進行定性分析,即遵循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使我們能客觀真實地掌握學生的道德發(fā)展情況。其次,要樹立全面意識。既要檢查學生品德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要對其行為習慣、個性心理品質等進行評價。第三,要樹立教育改進意識。通過全面地了解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狀況,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進步,幫助學生解決困難,使品德評價有助于避免施教的盲目性和改進我們的工作,以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道德發(fā)展,提高我們學校德育的實效。
當然,影響學校德育模式建構的因素還有很多,以上僅從內容、途徑、方式方法、評價等方面分析了學校德育的傳統(tǒng)模式的缺陷,并對建構學校德育新模式作了初步的思考。除此之外,學校德育工作者、德育管理、育人環(huán)境等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要想真正完善學校德育模式,需要諸種要素的統(tǒng)整和優(yōu)化與多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尤其離不開德育實踐工作者的具體運作和探索,以把我們的德育建設成有魅力、有活力、有能力的育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