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管理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在實踐中,有的校長喜歡用制度管理學校,有的校長憑借個人的人格魅力來管理學校,有的校長則用人文關懷去管理學校,也有不少校長認為,好的管理是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有機結合。我想,最好的管理應該用文化去管理學校。
上海建平中學校長程紅兵認為,科學管理、民主決策、人文關懷是學校今后發(fā)展的依托。實際上,科學管理、民主決策和人文關懷就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教授認為,學校校長、學校制度與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fā)展的三個關鍵因素。而就發(fā)展依靠什么而言,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學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長的觀念、人格與能力;第二階段,學校的管理主要依靠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機制;第三階段,學校的管理主要依靠校園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校的校園精神,即學校教職工的價值追求,這一階段的管理是超越規(guī)范的管理,依靠的是道德與理想的追求。我認為,實現這一目的,要靠校長對教師的引領,校園精神需要校長與教師、學生共同來創(chuàng)造。
用文化管理學校,就要致力于學校文化的建設。學校文化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地講,是學校特有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是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學校傳統、校風校貌的綜合體現。學校文化的形成應該是學校主體----包括校長、教師和學生所具有的共同理念,同時又是與特定的學校歷史傳統相聯系的。建設學校文化,既要重視建設學校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更要建設學校精神文化。也就是既要重視顯性文化的建設,又要重視隱性文化的建設。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以文化打造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現代學校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走進一所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往往是顯性文化,比如走廊里懸掛的學生美術作品,學校的校訓、?;?、宣傳欄、懸掛的格言警句、一草一木,等等。這些都會營造出一種濃濃的文化氛圍。制度文化則引導著教師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學校的顯性文化比較容易建立,難的是隱性文化的建立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所理解的隱性文化,指的是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教風、人際關系以及一些看不見但又影響學校發(fā)展的因素。比如學校風氣好,人際關系簡單,校園中無拉幫結派現象,學術研究氛圍濃;教師對學生富有愛心,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對家長和社會責任心強,個人具備較強烈的上進心,等等。如果能夠建立這樣一種隱性文化,這所學校在社會上就會有極高的聲譽,學校的發(fā)展就會顯示出強大的后勁。傳統文化指的是學校多年來積淀下來的、對師生的價值觀念起導向作用的文化觀念。如何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教師認真地繼承學校傳統文化,并使之發(fā)揚光大,則是在學校文化建設中需要校長思考和解決的又一個問題。
在建設學校文化的同時,也要注意及時消除一些消極文化。比如存在于個別教師身上的發(fā)牢騷現象,如果不采取措施,任其蔓延,則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老師的辦公室里懸掛了能自我調節(jié)情緒的《學會快樂》,內容為:“你改變不了環(huán)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tài)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測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貌,但你可以展現笑容;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崩蠋焸兌颊f,每當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抬起頭來看幾遍,心情就會平靜下來。
學校文化既是師生員工的價值準則、行為規(guī)范、信念和習慣的體現,也是學校制度制訂的理論依據、處理問題的原則和行動的導向。學校文化的靈魂是學校精神,學校文化的建設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生命力長久的企業(yè)都有自己的文化,海爾品牌也是靠企業(yè)文化發(fā)展壯大走向世界的。要想使學校得到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高層次的管理必須依靠學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