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的新綠與遠處森林的翠綠連成一片,山林的蟲鳴鳥啼與校園的歡歌笑語連成一片;百米長的文化墻,10塊反映師生活動的櫥窗,設計別致、精巧的橘紅色的教學樓,融文學、書法、美術于一身的數(shù)十幅書畫點綴其間;30多間功能室,200多臺電腦,26個教學平臺,孩子們燦爛的笑容與教師們敬業(yè)奉獻的形象告訴人們,雖然這所學校開辦只有四年,但卻是一所充滿希望和文化氣息的學校。
“最能影響人的是充滿人文氣息的辦學理念”
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最能影響人、熏陶人的莫過于充滿著人文氣質的辦學理念?!稗k有靈魂的教育,育有底蘊的文化人”,東方半島小學把這一理念融入到了學校的一切工作中。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這是銘刻在我校教職員工心中的一個堅定信念,我們認為,要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與個性,就必須滿足他們在心理上的多種需求,如“愛的需求”、“活動的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老師傾其所愛,做到細心、耐心、責任心的“三心合一”,用愛的感化教育學生。學校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全方位、多渠道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素養(yǎng)。如教給學生學會分享,把自己的最愛獻給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鼓勵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花拿來,放到教室走廊上裝點學校,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把自己喜歡的食品在“六一”兒童節(jié)這天帶來和大家分享,把自己最愛看的書放到班級圖書角來和大家共享等。
學校開展“陽光工程”,要讓每個人都有幸福感、成功感;開展“明星工程”,在學生中間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一批有特長、有個性、有藝術素養(yǎng)的優(yōu)秀學生,成為每個學生學習的楷模;開展“名師工程”,讓優(yōu)秀教師成為學科帶頭人和學科質量把關人;開展“精品工程”,把每項工作當作藝術品,精心策劃,精雕細刻。追求完美,不斷反思進取,成為在這里每個人的工作習慣。在學校為期一個月的“讀書節(jié)”里,我們把書市擺到校園,形成班里換書讀、學校借書讀、超市取書讀的良好學習氛圍。在“生命在這里閃光”的藝術節(jié)里,人人登臺表演,學生自己做舞臺監(jiān)制、化妝師、主持人。同時,英語節(jié)、科技節(jié)、體育節(jié),接踵而至,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使他們的童年生活因此而更加精彩紛呈。
學校充分利用教育資源開展活動,有時組織學生到展覽館參觀,有時把展板借來在學校辦展覽,公民道德教育展、國旗頌、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圖片展等展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校比鄰是全國油畫基地大芬村,我們就組織全校學生參觀油畫展,在2006年世博會上,學校還組織繪畫組的70多名學生到那里觀看200名畫家現(xiàn)場作畫。為了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積極性,學校組織學生到貝爾科普基地參加科技節(jié)開幕式并進行參觀學習,使學生知道科技能使生活神奇,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從身邊做起。
在節(jié)假日,老師們會依據(jù)不同的年級設計開放性、實踐性作業(yè),開展“給爸爸、媽媽做次按摩”、“幫家長做家務”、“到社區(qū)做件好事”、“拉著爸爸媽媽的手走進大自然”等課外活動,在各項活動中突出對學生品格的培養(yǎng)和熏陶。對學生課堂常規(guī)、文明禮貌、課間紀律、孝敬父母等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進行定期檢查、嚴格考核,使學生明確這些行為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完善和完美的發(fā)展。
“培訓是惠及教師終身的福利”
以質量求生存,以科研樹強校。為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我校通過組織教師培訓、到名校交流、開展公開課比賽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各項學術交流活動。除了本校的兩位特級教師外,學校還聘請黃愛華、陳金才等專家來校指導、講學;誠邀“立體教育”創(chuàng)始人孫春成、奇趣作文創(chuàng)立者史秀榮、文心出版社的編輯陶麗女士先后到我們教育集團上示范課,指導語文教學等。各種類型的研究課,讓教師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到2006年6月為止,學校教師參加區(qū)組織的新課標培訓率為100%。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堅持多種類型的課堂活動,如研究課、追蹤課、提高課、摸底課、推門課等。提倡教師相互聽課,以及教學主管聽課。與此同時,學校主辦了“首屆立體教學杯課堂大賽”等各項教研活動,各學科組織了教改匯報課活動,各教研組圍繞教學中的困惑和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小循環(huán)教研活動,形成了“人人有課題,時時在研究,集體攻難關”的教研氛圍。通過不斷地培訓以及強化管理,拓寬了教師的視野,學習了優(yōu)秀的教法,吸收了教學信息,使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很多教師甚至非常自信地說:“我們既是終身學習的先行者,也是精神的富有者和未來的成功者。因為培訓是最大的福利,而且是惠及終身的福利?!?
有人說,遇到一個好教師,能改變你的選擇;遇到一所好學校,能改變你的生活。一個學校是不是“好”,要看教育質量,看校風,看教師隊伍。
“在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
為加強特色學校建設,我校確立了“構筑書香、墨香、花香”的特色教育之路,引導師生把眼光放開,在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
為此,學校將“寫字課”作為學生一門重要的培訓以及考核課程,每日一練,每周一展,每月一評。“認認真真寫中國字,堂堂正正做中國人”,寫字與做人結合一起。漢字訓練不僅能培養(yǎng)孩子們認真、踏實的習慣,同時也更能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在成長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精髓。學校各班有圖書角,各樓層有活動書架,要求每個家庭都有學生書架。圖書室寒暑假均提前開放,延遲10天關閉。一年一度的讀書節(jié)上,演講、“名人名著知多少”、“向他人介紹一本書”、書市等活動,使書香氣、人文氣更濃。與此同時,學校還在教室門口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書畫欄”,讓孩子們收集材料,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編排內容,設計版面,并在此過程中讓他們享受知識滋潤與創(chuàng)造的快樂。
“花香”的校園并非是單一意義上的生態(tài)化校園,而是人與校園優(yōu)美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的最佳模式。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內的自然環(huán)境資源,在校園及前后門,樓梯處以及每層樓角落增加茂盛的綠色植物,在衛(wèi)生間洗手處擺放小盆花草,在教室、功能室、辦公室擺放花盆。讓校園在處處可見鮮花綠草的同時,更與具體的場景和學科教學相結合,語文老師走出教室,讓學生觀察、撰寫,播放優(yōu)美的輕音樂讓孩子思緒放飛;美術老師讓學生在校園內進行定向觀察、描繪;英語老師在校園內創(chuàng)設情景;而學生藝術特長課上,更將樂器帶進了課堂,在讓每一個學生都掌握一種樂器的學習中,用藝術的美去熏陶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學校采用“開放性”、“生活化”、“口語化”、“活動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時時感受到一種校園布置的獨具匠心。學生們生活在這樣一種充滿書香、墨香、花香的環(huán)境里,心理上自然會產生愉悅感、自豪感,從而使他們既得到知識,又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
因為每一片嫩葉的翠綠,而有遍及天涯的蔥郁;因為每一個音符的靈動,而有和諧雄渾的交響樂,經過四年的苦心經營,年輕的東方半島小學靈魂已成,骨骼已健?!疤拐\、執(zhí)著、求真”的校訓文化滲入這方土地,滋潤著“書香、墨香、花香”的育人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