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迸_灣著名學者龍應臺女士關于文化的精辟描述或許可以用于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就是能夠把散落的師生個體串成一個整體的那一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是一個學校發(fā)展進程中逐步積淀下來的一種聚合力,是一所學校特有的精神標記。
學校文化建設是“做”的學問,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綱領。一個“做”字,內涵豐富?!白觥笔桥袛嗯c選擇,它挑戰(zhàn)校長的文化判斷力和選擇力,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做”是執(zhí)行,它挑戰(zhàn)教師團隊的文化執(zhí)行力,從細處入手,通過細節(jié)求實效;“做”還是反思,沒有反思的學校文化建設不可能自新。學校文化建設可以分成表層建設、中層建設和深層建設三個層次。
學校表層文化建設 以校園環(huán)境和活動為載體
以校園環(huán)境為載體的靜態(tài)校園文化,其隱性的教育作用不可替代。它是不經意間從校園的角角落落凝聚成的校園文化,折射出一個學校內在的底蘊和非物質的氣質。
靜態(tài)環(huán)境是物化的文化,表現為學校的外觀,文化的營建,是明晰可見的。在常青藤實驗中學,古樸厚重,刻有“我是地球村村民”的天然海磨石豎立在校門口顯眼之處;學校的宣傳櫥窗一直是“三名(名著、名樂、名畫)教育”的主陣地;每個樓梯的折角處懸掛的是歷屆英才意氣風發(fā)的照片;走廊、門廳等處,恰到好處掛上書畫條幅、名人畫像、警句格言,既改變了白色墻壁的單調,更造成了一種文化的氛圍,學生可以在經常性的審美活動中提升情感、凈化心靈;每年書畫節(jié)上學生的獲獎書畫作品,形成了走廊文化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教室的黑板報、讀書角、宣傳欄,每天向學生傳遞大量新的信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教育功能;適度的花卉盆景點綴,更是錦上添花。這些看似只是一種表層的文化,但其用意至深、內涵至美。師生長年浸潤于健康活潑的校園文化生活之中,呼吸著充滿文化的空氣,凝練出高雅脫俗的“常青藤人”的特有氣質。
社團活動作為校本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學生參與熱情最高、主動性最強的項目。全校學生自發(fā)組建了三十余個社團,自聘指導老師,在學生校長助理、社團自我管理委員會的組織下有序運行。在學生送來的社團申報表上,學生把文學社命名為“清流”,話劇社名為“清歌”,朗誦隊名為“清響”,學生是這樣解釋的:清雅不俗應該是文學藝術的共同特點,“清”是我們的文化品牌。這表明學生開始自覺地關注文化,追求人文內涵。
最具特色的是一年一度的為期一周的“文化教育節(jié)”,它是動態(tài)校園文化的集中展現。全員參與、項目繁多、內涵豐富是“文化教育節(jié)”的三大特點,包括書畫作品展、電影海報展、陶藝作品展等多個文化作品展區(qū);還有六場主題表演,分別是辯論賽、學生原創(chuàng)作品朗誦比賽、十佳歌手演唱比賽、服飾文化展示、特長生展示、綜藝歌舞晚會。文化教育節(jié)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所有的活動都讓學生自己想象、發(fā)揮、組織。比如時裝表演,服裝從哪里來,展示時搞什么造型,選什么音樂,都由學生自己設計完成。
文化一條街也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保留節(jié)目,由每班學生自己主持的飲食、文化用品攤點,是學生在校園內感受和實踐現代商業(yè)文化的窗口,既要動腦策劃,又要動手擺弄,更要動嘴推銷,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決策能力、辦事和交際能力。
表層文化建設體現出以人為本,易于接受,有吸引力、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
學校中層文化建設 以課程和制度為載體
在常青藤實驗中學的校本課程中,有這樣一些科目:案例研討式德育、中學生人際關系學、人生愿景設計指導、校園人文環(huán)境設計、心理援助與自助、名人成長與家庭環(huán)境等。學校立足江蘇這塊地域文化極其發(fā)達的土壤,積極開發(fā)地方課程資源,開設《文化江蘇》課程,分“方圓攬勝、人物剪影、風俗取景、藝術大觀、鄉(xiāng)土吟唱”五大板塊,通過這一課程,學生增進了對本土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學校還積極倡議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設計。
事實上,課程所承載的學校中層文化建設在每一堂課里都在進行,教師的文化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隨時隨地影響著學生。學校文化始終處于不斷生成、碰撞、抵消、重構的動態(tài)過程中,它具有不可控制的復雜性。
相比較而言,制度文化就顯得直觀、可控一些。學校在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制度化建設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傳統(tǒng)永遠是活的,看的是當代的人有沒有那發(fā)現的眼睛和活潑大膽的想象力,去重新發(fā)現它、找到它。為有效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髓,我擬定了“常青藤學子做人三字歌”鐫刻在墻壁上,作為學生日常品行的指導:“……講禮義,雅談吐,重誠信,知廉恥,有孝心,重情誼,知感恩,能寬容,志高遠,品高位,寬待人,嚴律已?!比侄陶Z把做人的方方面面概括其中,學生熟讀成誦,受益良多。還有“忠(盡忠報國的責任)、孝(生生不息的親情)、誠(求真務實的品質)、信(立身興業(yè)的基礎)、禮(人際文明的規(guī)范)、義(人間正道的向往)、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恥(人之為人的底線)”這“立身八字訣”及其精要釋義為學生樹立了修身養(yǎng)德的標桿。每天中午半小時練字,也作為制度規(guī)定下來,全校學生浸潤在古典音樂悠揚的旋律之中練習書法,這已經成為學校午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制度是必要的存在,然而以人為本,把規(guī)章制度降到最低,應該是制度文化的終極追求。
學校深層文化建設 以理念為載體
常青藤實驗中學的定位是:一所旨在用文化來經營品牌的學校。因此,校名、校訓、校歌、辦學理念、育人目標等都是圍繞同一個精神內核。
學校以“常青藤”來命名,因為她是一種植物:常綠藤本,根莖發(fā)達,攀緣而上,適應力強,美化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一個意象:綠色象征青春、健康、活力、生命、頑強、上進;一尊品牌:以哈佛、耶魯為代表的“常青藤聯盟”是美國大學中的佼佼者,是全球優(yōu)秀學子心中的圣地;一所學校:寄托著最美好的教育理想,演繹著最動人的教育傳奇……校名及其內涵作為一個學校的象征,將為代代學子輸送自強不息的精神原動力。學校以“公、勤、勇、毅、誠”為校訓,從儒道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創(chuàng)作的校歌歌詞,寄托了鯤鵬展翅的壯志豪情和興校報國的重大責任。提出“使命引領,科學取向,和而不同,止于至善”的辦學理念,“文化兼容、知行卓越、個性舒展、體魄強健”的育人目標,完成了一個學校的基本文化構架。
一所具有文化內涵的學校,其學校文化的內核從無到有,由龐雜到精致,直至大象無形,充盈于校園的每個角落。在這一過程中,雜質沉淀了,虛浮的蒸發(fā)了,真正的精華則內滲到每一個細節(jié),到一定程度自然氣蘊四溢,香澤周邊。從多種文化的累積到精華的積淀固化,直至形成特有的文化磁場,滋養(yǎng)代代學子,使他們帶著母校的文化基因在各行各業(yè)中施展身手,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愿景描述。
學校文化建設就像煲一鍋湯,只有精選調料,再文火慢燉,才能燉出一道既合乎普遍味覺,又有獨特滋味的佳肴!然而,現實中卻存在許多遺憾,比如,下猛料、用猛火,或者一鍋湯沒煲好,就換了廚師……最后,煲出的湯要么不入味,要么是怪味,難以下咽!文化本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來沉淀、來凝固的,而全社會的急功近利、時代的娛樂大潮、叢生的價值觀沖突以及文化本身的復雜性讓我們的學校文化建設舉步維艱。但是,不管怎樣,責任和使命不允許我們停步!
我們不妨樂觀地期待:有那么一天,校長不再刻意建設學校文化,我們的學生已經感覺不到學校文化的存在,這才是學校文化發(fā)展的最高境界!
編后
當前學校教育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期,以傳承文化為使命的學校,無法繞過對“文化”的深思。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如何定位?學校文化如何推進?道德精神受到挑戰(zhàn)、沖擊,學校文化何以解憂?學校教育所遇到的問題需要教育界的一批思想家從“文化”的角度入手,理性剖析,并以學校為基地做一些新嘗試。歡迎大家將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取得的經驗和好的做法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