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是人類的天賦,是上蒼賜給人類的武器。一個心懷夢想的人,會執(zhí)著而努力地付出,為實現(xiàn)心中之夢無怨無悔;一個心懷夢想的人,也會變得激情澎湃、魅力四射,時時刻刻在向周圍釋放正能量。翟立安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心懷夢想的教師。他通過《今天,怎樣做數(shù)學教師》一書告訴我們,要成就自己的夢想,需要做好三件事情:
第一,要胸懷理想。
胸懷理想的教師,都會擁有一顆熱愛教學之心。翟老師在這本書里從教師的角度區(qū)分了“喜歡”和“熱愛”之間的差異。
翟老師剛走上工作崗位時心態(tài)不穩(wěn)定,到上海工作之后才慢慢熱愛上數(shù)學。他的經(jīng)歷告訴青年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先結婚后戀愛”的方式,培養(yǎng)自己擁有一顆熱愛學科教學之心。
今天的高校招生錄取政策以及就業(yè)形勢,使得不少人在選擇教師這一職業(yè)的時候,并非出自喜歡。即便如此,如果主觀上努力去做,依然可以慢慢培養(yǎng)起對教學的興趣。
胸懷理想的教師,有戰(zhàn)勝恐懼的“教學勇氣”。無論是新上講臺的教師,還是從教多年的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恐懼和懷疑。就連寫出《教學勇氣》的美國大學教授帕克·帕爾默都說:“我教書教了30年,至今仍感到恐懼無處不在?!睘槭裁唇虒W會給教師帶來如此大的緊張與恐懼之感?這是因為教學工作讓教師的精神世界面臨著三重“海洋”:學科知識的海洋、教學對象個性復雜的海洋以及自我認知的海洋。
于漪老師說自己是“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這句話告訴我們:上述的三重“海洋”,每一個都是那樣的深不可測、難以捉摸,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有更多的涉獵,但仍會有很多謎團難以解答。一個人生活在自己可以控制、能夠把握的世界之中,是有安全感的,是能生活得比較舒心的。如果教師長期置于捉摸不定的環(huán)境之中,怎能不充滿恐懼?
心懷理想的教師,能夠直面這三重“海洋”,承認自身的渺小和內(nèi)心的恐懼,但又能滿懷好奇之心、充滿勇氣地面對教學生涯的每一天。也正是因為如此,他能夠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美麗的風景,體悟到教育教學工作更多美妙之所在。
胸懷理想的教師,有以人為本的教育情懷。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工作是人和人之間在和諧關系基礎上開展的實踐活動,因此教育教學活動的所有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應該放在“人”身上,充分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踐行“目中有人”的教學實踐。
課堂有三要素,分別是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與資源;教學有五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備課、上課、作業(yè)、輔導和評價。這其中都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些問題處理不當,會導致教學的低效,使“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得不到有效落實。就拿備課這個環(huán)節(jié)來說,有多少人對課程標準進行過深入細致的研究?翟老師在書中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買了一部家用電器,很多人情愿“瞎倒騰”,也不會去看《使用說明書》。我們的備課也是如此。很多低效課堂,最根本的問題不在于教師對教育學、心理學的駕馭,而是對學科的理解和建構有疏漏:沒有讀懂教材的某些關鍵之處,沒有吃透編寫者的意圖,沒有讓教材和自己融為一體,到了課堂上,自然就會“開無軌電車”、信馬由韁了。
第二,要善于反思。
反思,是教師成長的階梯。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共識,但如何去反思、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并不是每個教師都非常明晰的。翟立安老師從自身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反思可以從以下十個方面進行:對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反思、對教學態(tài)度和教學習慣的反思、對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的反思、對教學設計和課堂實際的反思、對情境設置與教學引入的反思、對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的反思、對教學活動與教學順序的反思、對教學方式與教學策略的反思、對教學提問與教學應答的反思、對教學模式與教學效果的反思。
針對每一方面的反思,書中列舉了大量的數(shù)學教學案例,告訴讀者應該注意的問題,糾正教師的一些觀念和行為。
第三,要勤于研究。
教師教學,每天都會面臨新情況、新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會逐漸成長起來。翟老師以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注重研究,會讓自己成長得更快,視野更加寬廣。
一談到研究,很多教師總覺得非常高深,離自己太遠。其實,每個教師都在做研究的工作。把一個大家都覺得難上的課上得很有味道、轉(zhuǎn)化一個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找到一個復雜問題的簡便解法、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并找到了解決的辦法……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研究。只是很多教師平時不太關注積累,不太喜歡用文字將這些探索的歷程和研究的心得記錄下來。
研究并不高深,也不是科研人員的專利,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成為研究者。當然,一線教師做研究與科研人員有很大的不同,教師研究的問題是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目的是通過研究來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逐漸成為專家型教師。從這個出發(fā)點來看待教學研究工作,就會發(fā)現(xiàn)教學和研究不是“兩張皮”,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
在書中,翟老師向大家推薦了多種開展教學研究的途徑和方法。比如,從記錄教學過程開始研究?,F(xiàn)在技術條件好了,很多學校都有錄播教室,教師可以將自己感到比較滿意的課全程錄制下來,課后進行詳盡分析和反思;也可以在聽其他教師的課的過程中,做好詳盡的記錄,和自己的教學進行對比研究。
比如,從一個細小的問題的解決開始做一些筆記。一個問題有好幾種解法,其中有一些是自己探索出來的,那就將其記錄下來,甚至到一些報刊上去發(fā)表。不要小看這些“小兒科”式的創(chuàng)作,教師會從中找到教學靈感,增強對學科的熱愛。
比如,從教學難點、教學重點的突破上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并有意識地將自己的實踐過程記錄下來。不要擔心自己文字方面的問題,多寫多練,慢慢就會越寫越順手了。
比如,將讀書作為終身的習慣。讀書的過程,是與作者對話的過程,在書中能夠讀出自己,同樣能夠讀出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和質(zhì)疑,就是研究的新起點。我自己非常喜歡讀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遇到教育難題的時候,書籍常常會給我高明的解答,讓我少走彎路,同時也讓自己能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做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