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教科書的處理。
從去年暑假新課程培訓開始,老師們都有感覺,新的課改教科書內容太多了,既有必修教材,又有選修教材,還有讀本教材,必修教材還分必修一、必修二……同時課程項目也多了,而且各學科的容量都大增,這樣一來分配到各學科的教學時數(shù)必然減少,那我們語文教科書這么多內容如何完成呢?很多教師都發(fā)出這樣的擔憂。
其實,這種擔憂完全是沒有必要的,問題就出現(xiàn)在教師對教科書處理的失策。
關于教科書的文本處理,歷來有兩種教學觀點:一是視教科書文本為作品,強調絕對尊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特點,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二是視教科書文本為例子,強調根據(jù)教學目的,取用文本內容和形式的有關特點進行教學,不追求全面、完整和深入。
我覺得應該將作品觀和例子觀有機統(tǒng)一起來。我們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學習閱讀,學習寫作,學習說話和聽話,既要欣賞作品之美,又不需要像評論家那樣去“龍蟲并雕”,深究底里。我們更多地不是教學文本,而是利用文本來教學。
我們可以因文本特點和教學目的而異,視有些文本為作品,視有些文本為例子;也可以在視文本為作品(框架)下,視文本為例子;我們還可以在特殊情況下,例如寫作的教學,讀本的教學,直接視文本為例子。
這樣,我們可以做到,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為文本所束縛。
正確的做法是改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獨立判斷,自主選擇!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大膽質疑教科書,取舍教科書,調整教科書,補充教科書。這樣我們就獲得了最大的教學自由,達到尊重教科書、運用教科書、超越教科書的境界。
下面以人教版語文必修第一冊第三單元為例,談談個人的處理方法。
本單元是現(xiàn)當代散文單元,也是高中階段第一次學習現(xiàn)當代散文作品,共三篇名篇佳作。三位作者都是一流的散文家,根據(jù)作家在文學史地位和作品本身的分量,先有的排序恰如其分:魯迅作品排頭,代表現(xiàn)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巴金作品繼之,是當代新時期散文光彩奪目
的篇章;梁實秋作品殿后,與前兩位作家作品相比,品質稍遜。當然也可以說梁實秋與巴金的散文成就各有所長,在散文史上地位難分軒輊。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無論從學生理解接受的程度,還是寫作模仿方面來說,后兩篇更有利于學生借鑒吸收。特別是梁實秋的《記梁任公的一次演講》,寫人抓住了人物特點,用筆簡潔而又生動傳神,對剛從初中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是很好的范例;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寫作方法上是以小見大,主旨內容卻深刻,帶有作者對往事的深深反思,同樣對剛從初中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他們會寫一般的記敘文,但如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做文章,尤其是在文章中帶有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思考還沒有學會,本文是很好的范例;相反魯迅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盡管寫得深沉博大,但學生確實難以接受,尤其是難以學習其寫作特點。所以我在處理本單元教材時候,打破課本安排順序,先安排課時讓學生對后兩文重點討論學習,第一篇文章放在最后一般性的講解學習。
二、教學法:創(chuàng)新方法與傳統(tǒng)方法相統(tǒng)一。
選擇什么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主要有四點依據(jù)。一是文本,二十學生,三是教學目標,四是高考實際。心中有了這個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就不是盲目的,隨意的,底氣不足的。就會是既有理念又有效果的。
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結合中探索和積累為自己實用的、得心應手的教學方法,應該成為我們追求。
我們首選的教學方法還是應該接受新課改理念,積極使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法。例如學生自讀、質疑、練習法(教師只是指導和促進)等,一堂課下來,要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累”起來,教師不要自己滿堂灌,讓自己“累”。出現(xiàn)一個問題,為了尋求答案,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找,哪怕他們只找到一兩點答案要素,也比你老師包辦十個要素“喂”給他們強。
我們也不可以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完全拋棄,所有的文本學習都讓學生自己處理,那樣也是不符合實際的。例如在文言文教學時候我可以采取師生講講讀讀練練法,因為文言文的的學習,有很多的詞句不是學生自己能解決得了的,所以必須有老師比較多的講解,同時也必須有一定量的練習題才能鞏固所學的知識。
還有將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的方法。例如導點帶面法——圍繞單元目標,師生解剖一篇,學生自學其它;單元教學法——一單元目標為中心,或以點帶面,或不同角度切入,組織文本教學。
總之,新課改教學,要充分落實新課改理念精神,以如何讓學生有最大收獲為目標來組織教學,教師千萬不要以自我展示為目標來自我陶醉的教學。既要勇于創(chuàng)新,又要善于繼承,重要的一點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和需求,要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切實做到“學在教前,講在練后”。
三、教學目標:依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習慣而定。
以高一必修教材(1)第二、四單元為例。
第二單元為文言文,教材單元要求學生學會提要鉤玄的方法掌握行文的大致脈絡,了解古人寫作用語的簡潔、敘事的簡要不繁等特點,這些教學目標都是屬于對學習基礎不錯而且學習習慣也很好的學生而言的,但實際上我們的學生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因為他們有的連基本的文言句式,虛詞用法、實詞活用等都一塌糊涂,更有甚者分不清形容詞、副詞、介詞劃分也不知道。在此基礎下我們的教學目標只能定位于基本的“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再說功利點,高考文言文閱讀也就主要解決字詞句問題。
第四單元新聞,我們的教學目標定位也不能高,重點應該是讓學生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及寫作的基本格式就差不多了。至于本單元的兩篇獲獎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獨特的寫法,學生一般性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