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心理學知識 促進班集體發(fā)展
時間:2015/5/22
班主任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力軍。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是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徑。當前班主任工作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應付型。學校領導安排做班主任工作沒有辦法,有事做事,過一天算一天吧,絲毫無法品嘗到教育的樂趣。
2、情緒型。對班級管理也沒有自己的一貫原則,依托自己的處事辦法,和對問題的看法,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班級工作沒有前瞻性,有時會招頭不顧尾,工作很幸苦但成效不大。
3、經(jīng)驗型。通過多年的班級管理,閱生無數(shù)的經(jīng)歷,自成一體,認為學生所發(fā)生的事情都與以往上是同類項,依方拿藥就是了。班級工作平?;茖W性不強,有時會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時學生的新問題會給班級管理工作帶來很大麻煩。
4、方法型。善于與學交往,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班級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往往針對性比較強,效果明顯。而且學生自主管理意識較強,學生發(fā)展較好。
班級管理工作關鍵還是對人的管理,只是這個群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因此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掌握心理學知識,為我們構建班級管理的科學理念提供了工作點。李鎮(zhèn)西老師說只有心靈才能打到心靈深處??梢娏私鈱W生心理,走進學生心靈,采取相對應的管理辦法,班主任工作才能走向科學,走向藝術。
拿幾個案例說明之。
案例1 讓每一個人感覺自己很重要
一些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會安排一些經(jīng)常違紀的學生擔任班級管理工作,比如說讓他們當個體育班長、責任區(qū)區(qū)長、衛(wèi)生監(jiān)督員等等。有些善于運用賞識教育的班主任會在班內抓住“差”學生的優(yōu)點,并將其放大表揚。
我們可以拿心理學知識來解釋:心理學認為幾乎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重要的人物.都希望自己在一個集體中有存在感、價值感。正如杜威所言,“在人類所有的沖動中,以希望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強烈”。青少年更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心的發(fā)展,他們更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尊重。利用這一特點,讓他們多為集體做事,多為集體承擔一定的責任,他們會在班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并為這一位置而努力工作。李希貴說,“一個人認為自己重要的背后,其實他的心靈深處是沉甸甸的責任!”
如何讓每一個人都感覺到自己很重要呢?還是以例子說明。
93年,我15歲,家里要蓋新房。在房屋的設計上,爸爸總要征詢我的意見:“你看這樣行嗎?”當時那種感覺十分的棒,內心中充滿了成人感和責任感。以至于一次大雨過后,我第一個來到打麥場看看雨水沖走麥子了沒有。做班主任后,每當我碰到一些問題我總是拿來和不同的學生商量,學生往往會充滿了熱情幫助你出主意想辦法,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也一覽無余。
在李希貴的學校,一位有幾位30多年教齡的老師,工作態(tài)度出了問題,同事們反響很大。他的辦法一是將那一年教師節(jié)活動的主題定為“尊重默默無聞的勞動”。二是請市有名的書法家為有30年教齡的老師贈字。為一位歷經(jīng)三任校長的老教師提字“三朝元老”,并將其裝裱起來,以此來說明他在學校的獨特地位。三是任命收發(fā)室的呂老師為家長接待室的“首席接待”。由它代表學校向家長介紹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教育教學情況。為了讓呂老師對學校能了解的更準確些,學校的一些大政方針、規(guī)劃方案,校長都要直接告訴他,有些與這一方面內容有關系的會議也要他參加。于是這位老師非常自豪。有一天這位老師告訴校長說,假如哪一天你不在家,我就感到責任十分重大,因為在家長面前我相當于校長。
案例2 表達認同
班主任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諸如學生打架、行為異常的學生。在處理這一類問題時老師常常言辭激烈,輕則批評,重則體罰,效果往往不佳。
其實如果我們稍稍改變一下策略,效果就會不同了。這就要運用心理咨詢的基本技巧——表達認同。對于情緒激奮的學生,只要我們站在他們的立場上,首先向他們表達理解和認同,使他們的情緒達到緩沖,從而體會到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師生交流就會容易些。
一位女生數(shù)學基礎十分的不好。一次上課很簡單的數(shù)學題又做錯了,數(shù)學老師當著全班的面數(shù)落了她一頓,并罵它“豬腦”。學生情緒很激動,放學后一個人在教室默默地流淚。同學們沒有一個人敢去勸她。我走到她跟前,輕聲地對她說,咱倆到外面走走吧!我把她領到三樓的陽臺上(這個地方很開闊)。陪她沉默了一會兒,然后說:“你的心情我能體會得到,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這也是生活的特點吧!”完了我指了指遠方繼續(xù)說道:“你往天上看,往遠處看,往寬處看,是不是心情開闊了許多”。其實道理不需講那么多,只需尋求一種認同和共識。
一家長找到我說他兒子打網(wǎng)絡游戲上癮了,課都不想上了,讓我去說服他遠離網(wǎng)絡游戲。于是在他父母安排的一個特定的時間里,我來到他的房間。這位同學正神情專注地沉浸在“魔獸爭霸”中。見我進來只是看了我一眼,沒打招乎。我若無其事地坐在他的旁邊,靜心觀看他并不時的和他交流了一些通關技巧。他開始還有些戒備,后來竟然和我交流的不亦樂乎。下午我找了個機會,邀他一起踢足球,他欣然應允。在和他交流當中,我的“轉移興趣,脫離網(wǎng)絡束縛”的想法得到了有效的實施。這其實就是表達認同的技巧運用。
案例3 同輩團體
青少年在班級中常常表現(xiàn)的特立獨行,特別是學習不是很好的學生,更是我行我素,常常以怪異的行為和言語展現(xiàn)于眾。教師的言語,父母的叮嚀越發(fā)的失去作用,出現(xiàn)了“教誨疲勞”的現(xiàn)象。
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個心理學名詞——同輩團體。同輩團體是由一群年齡相近的人所組成的團體。隨著身體和心理的不斷發(fā)展變化,青少年對愛與隸屬及尊重等社會需求一天天的強烈,他們渴望愛與被愛,希望隸屬于某個團享有歸屬感,并期待被同輩尊重而更有自尊,而同輩團體可以提供個體相似的安全感,能滿足青少年上述心理需求。在人生各個階段中,對同輩團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最為突出。從社會發(fā)展任務來看,根據(jù)社會影響理論,人與人在思想、價值觀、態(tài)度、行為、及文化上越接近就越能彼此影響。我們的局長常講“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就是這個道理”。在青少年的人際交往中沒有人比同輩更了解自己,沒有人比同輩更值得信賴。青少年階段的發(fā)展任務很多都需要同輩團體來完成的。2004年美國《教育心理學》期刊刊載一篇《中學生校園適應行為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如果有互相扶持分享的同輩團體,則會有更好的情緒發(fā)展、自我認同、和價值感。
從“同輩團體”的認識中我們可以領會到:青少年需要的是同輩的認可和尊重,他們的自尊大都來自于同伴的目光和看法,并從同輩群體中找到自我,尋求價值感和成就感。他們在乎的其實是同輩壓力而不是老師和家長(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那么發(fā)揮集體的力量,運用集體論,充分發(fā)揮集體的評價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幫助后進學生在班級內找回“失落的尊嚴”是班主任在做班級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案例4 心理優(yōu)勢
在英語教學中,單詞的記憶往往是最令老師和學生頭疼的事情。一周下來英語基礎好的學生也不過記20個單詞,而基礎不好的學生也許連2個都記不住。我就想了一個辦法,一節(jié)課呈現(xiàn)50個單詞,要求基礎好的學生要記80%以上,基礎不好的學生至少要記20%。一節(jié)課下來好學生能記40個左右,不好的學生至少可以記10個左右。除掉用于鞏固的時間,一周下來基礎不好的學生能記住20個左右的單詞。這樣一周以10倍的單詞收獲呈現(xiàn)在基礎不好的學生面前,使他們獲得了巨大的心理優(yōu)勢,他們對英語學習有了巨大的動力,逐漸擺脫英語學習的困窘。幫助學生建立心理優(yōu)勢,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其對未來的事物充滿了自信,這是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它強調人的優(yōu)勢給人帶來的發(fā)展動力。人活在這個世上,靠得是積極性和優(yōu)勢而存在的,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不足來生存的。
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因為不適應學校生活經(jīng)常不上學。他的父母對此一籌莫展。為此班主任登門家訪。學生對班主任說:“我不愿上學!”班主任微笑著說:“你不去上學,我會想你的!”這句話觸動了學生,他高興極了。從此每天早早的來到學校,對同學們說:“老師可喜歡我啦,我不來上學他會想我的!”這位老師從另一外角度激發(fā)了學生積極的一面,充滿了教育的智慧。
案例5 行為矯正技術
一個學生在吃飯的時候老是把所有的菜都往自己的碗里扒,父母說了多次都不管用。后這對父母就想了一個辦法。一天他們做了幾個女兒平時最喜歡吃的菜。一家人都坐下后,他們兩個開始一個勁地把菜往自己碗里扒。女兒很生氣,說爸爸、媽媽一點都不愛我,只顧自己吃了。聽了女兒的話之后,父母兩個懷著“內疚的心情”說:“都是我們不好,只顧自己了,根本沒有顧及別人的感受!”從此女兒在待人接物上逐漸開始尊重別人的感受了。
另外一個故事:一只貓老是把尿灑在主人的床上,主人嚷了它好幾次也沒改變這種現(xiàn)象。后來主人聽從一個心理專家的意見,請了一天的假,在家里專門守著這個小貓,等到小貓的尿床行為一經(jīng)發(fā)生,主人立刻對它大吼一聲,從此小貓再也沒有在床上尿過了。
以上兩種處理問題的辦法是心理學上典型的“行為矯正技術”。 “行為矯正技術”是通過控制可操作的變量來促成行為的發(fā)生,它強調行為對人的刺激作用。據(jù)些我們可以有以下心得:對學生表揚要具體化、行為化,不要籠統(tǒng)。如不要說“你真懶”,應該說“快把那些活做完”;不說“不要講話”,要說“不要講話,拿出數(shù)學作業(yè)來,請做……”這樣的批評具體,不抽象,受批評的人有明確的行為指令,容易改正。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發(fā)展性教育,可以保證中小學生學業(yè)和事業(yè)的成功;可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只有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使學生接受社會的各種要求包括道德規(guī)范,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品德;可以保證學生正常健康地生活與發(fā)展成人。掌握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可以使我們的教育管理充滿靈感和智慧,可以使我們的教育手段更具科學性和更富人性。走進學生心靈,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塑造學生健康人生,創(chuàng)造完美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