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的四項“修煉”
時間:2016/7/15
一是目中有人。
老師每天面對自己的學生,但是否能做到目中有人,還真的難說。當一名老師每天沉浸在自己學科的知識海洋里,關心的是一節(jié)課的教學進度能否如期完成的時候,他基本上就是目中無人的。
目中有人的老師,他所看到的不是班級整體,而是一個個的學生。每個學生的獨特個性、學習風格、道德品行,老師都能熟記于胸。尊重、理解、溝通、對話……是老師和不同學生互動交流的常態(tài),在教學中承認“兒童是我的老師”,堅持“把兒童當人看”的人道精神以及“使兒童成為人”的人道追求。老師要知道,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知識的記憶,而是通過學科這個橋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學生的眼光非常敏銳,能感受到老師眼中是否有自己,是否真正關心自己。作為一個老師,唯有奉獻出自己的真誠,真心對待每一個學生,才會獲得學生的愛戴。
二是明確責任。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要讓學生自己來承擔這一責任。一個人牙齒長出來之后,就不愿意吃別人咀嚼過的東西,總喜歡親口品嘗食品的原味。學習也是如此。課堂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而是設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天地。如果學生自己不要學,老師無論多努力都是白費力氣。老師的責任是在教學中引發(fā)學生的目光,讓其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對學生來說,僅靠興趣是不夠的,還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老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看到自身努力之后的回報,并轉化為持續(xù)學習的動機。
雖說家長是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但老師在指導家長正確養(yǎng)育孩子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老師要通過和學生的促膝談心、家訪等多種途徑,了解家長在教育觀念以及教育行為上的偏差,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的教育觀。在學校教育中,老師既要鼓勵學生學習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符號系統(tǒng),幫助學生走向社會,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幫助學生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自我控制、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把學生從自然人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三是整合資源。
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助推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這體現(xiàn)了老師的教育規(guī)劃能力。
給你一塊未經(jīng)雕琢的玉石,你或許會猜想出它的價值,但也僅限于此。雕塑家就不一樣,他們知道如何讓這塊璞玉的最大潛能挖掘出來,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來。在還沒有動刀之前,就已經(jīng)想好了要動用身邊的哪些資源對這塊璞玉進行加工和雕琢,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的材質。這種對資源整合利用的本領,是好老師的一大特質。
老師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教材、教學設備不必多說,家長、社區(qū)中都蘊含著豐富的資源。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最為重要的教育資源。當然,老師的規(guī)劃力和競爭力,不完全取決于它占有多少資源,更多地取決于它整合資源的能力。
四是專心致志。
醫(yī)學家經(jīng)研究得出一個可靠的結論:神情專注的人更長壽。比如書法家,一般都比平常人壽命更長。因為在練習書法時,必須專心一志,摒除雜念,聚精會神,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分心。
當老師傾注于自己喜歡的教育事業(yè)時,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種愉悅的情緒中,全力以赴地去做,盡心盡力地去做,心平氣和地去做。在他全情投入的過程中,很自然地處在一種寧靜致遠、物我兩忘的至高境界。
出色的教學需要老師專心致志又滿懷激情。老師的敬業(yè)精神能夠對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知識的敬畏,能夠喚醒學生對學習的渴望。
具備以上特質的老師,就容易成為人民滿意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