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評課是各校教研的常規(guī)方式。由于屬于“常規(guī)”,很少有人關注它的實效性和科學性。去年11月中旬,曼徹斯特大學教育學院院長West先生在我??疾炱陂g的一次沙龍上語出驚人:“你們的聽課、評課總是在說上課人怎樣,沒有說聽課人怎樣、學到了什么,也沒有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這樣的聽評課不是在浪費時間嗎?”這個看問題的角度對我的啟發(fā)很大。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思索,筆者認為聽評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關鍵要素。
上課:體現(xiàn)理念,展示風格
前幾年談新課程,大家覺得很“新”;現(xiàn)在提新課程,好像談不出什么新東西了。一些地方在新課程實施中的某些做法確實有些“過”,再加上考試制度的改革還相對滯后,以至于“教的法子”必須適應“考的法子”的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仍在繼續(xù)。2006年,“有效教學”這一概念被重新賦予意義后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筆者認為,可以把“有效教學”的理念作為新課程教學的新階段去引領我們的課堂。公開課不能因為新課程的課堂存在一些問題,就匆匆打著提高分數(shù)的口號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甚至未加包裝就重新請回課堂。
有了新課程理念,同時我們還應倡導個人風格。一些年輕教師,在集體備課中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后選擇“整合”大家的意見,把“公公”、“婆婆”的意見都體現(xiàn)了,就是沒有體現(xiàn)自己對課堂的理解和對文本的把握。長期下去,只會把年輕教師變成“教書匠”。教師本身就是一種課程資源,如果平時我們好好地去培植、去養(yǎng)護,定會漸成風格。
聽課:帶著問題,關注學生
很多學校都有聽評課的節(jié)次規(guī)定,一些教師在月末檢查前匆匆聽上幾節(jié)算是交差。這樣的教師都還算是“良民”,更有甚者干脆抄襲或憑空寫上幾行聽課筆記應付檢查,且美其名曰:用形式主義對抗官僚主義。所以,筆者認為聽課活動最好由備課組統(tǒng)一組織,每次有不同側重的主題,如課堂問題呈現(xiàn)、課堂機智、自主學習,等等。
有了問題,進入課堂后我們聽什么呢?有專家認為“聽課”要改為“看課”,這是有道理的。光聽還不行,我們還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而不是看教師的表現(xiàn),至少不完全看教師的表現(xiàn)。從對話教學的角度看,師生對話僅是諸多對話形式中的一種。我們在欣賞電影的時候,總習慣于驚嘆演員的演技。其實,演員的演技與導演的功力是分不開的。教師要做的就是幕后的導演,不能動輒就去當演員。還有專家提議,“看課”要與學生面對面坐著。其實,與學生面對面也好,坐在學生的后面也罷,“關注學生的學習”才是聽課的要義所在。
評課:抓住要點,提供思路
筆者并不贊成聽完課后聽課者立即參與評課。聽課者還應該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查閱資料。聽課者不應該比上課者輕松。只有聽課者不輕松了,才能品出課的味道,才能評出課的水平?,F(xiàn)在網(wǎng)絡資源豐富,只要去搜索,就會發(fā)現(xiàn)無數(shù)材料可供選擇、參考、觸發(fā)思維,讓聽課者可以多角度去看課的優(yōu)劣。深入研究了文本之后,還要抓住要點。
既然我們是帶著問題進課堂的,就有必要以這個問題為要點展開探討,并試圖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抓住要點是不是就意味著評課可以到此結束了呢?特級教師余映潮最近在河南評課時,將評課分成四個步驟:首先談“課堂流程”,其次是“一個突出的優(yōu)點”,再次是“一點建議”,最后是“一個新的教學設計”。最后一個步驟是很見教學功底的。既然我們指手畫腳了半天,“我來試試”就成了水到渠成和眾望所歸的事了。站著說話不腰疼,下水試試不僅知道水有多深,還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水性”,使評課更有說服力。
聽評課的關鍵要素
時間:201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