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的發(fā)展,我想一起跟大家做這樣六個追問,提出六個問題。
追問一:我的教學個性和特色究竟在哪里?我的優(yōu)勢和專長究竟在哪里?
這個世界上,所有成為“家”的人物,不管是在哪個領域,他無一例外都有自己非常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因此,各位老師,你一定要追問一下,你的教學個性和特色在究竟哪里?我感覺很多老師自己心里也不清楚自己的教學個性和特色究竟是什么。如果我們找不到自己的個性和特色,我們就會迷失發(fā)展的方向和路徑。
我們說幾個實實在在的例子,我們身邊的韓興娥,在全國小語界已經(jīng)有很大的名氣,為什么?因為她就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她十幾年如一日做了一件事,就是改變語文課程結構,拓展閱讀面,進行海量閱讀,她成功了。另一個例子也是我們身邊的,淄博的常麗華,她十幾年如一日開展童書閱讀,圍繞這個主題,每年一個項目,每年一個側重點,每年結集一本書。例如,有一年她做的項目是“農(nóng)歷天空下的詩詞之旅”,她把一年24節(jié)氣和與24節(jié)氣相關的詩詞都集中起來,每一個節(jié)氣到來的時候,跟孩子們一起學習跟這個節(jié)氣相關的詩詞,這樣讓孩子們伴隨著大自然的節(jié)律學習詩文,非常有創(chuàng)意,非常有特色。第二年再選個角度,但童書閱讀的總目標是不變的。我們編輯部朱文君,她上課很好,演講也好,文筆也好,她調到我們編輯部后,后來在一次會議上上了一節(jié)文言課,我感覺很有特色,就建議她:你以后你別的課就不要研究了,就研究這個小古文的教學,研究小古文的課程建設。幾年以后,你就是全國小古文教學領域獨一無二的專家。她就是這樣做的,現(xiàn)在6年過去了,她的小古文教學、小古文課程、小古文的教法已經(jīng)成為非常成熟的、非常完整的系列,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學校來報名參加這個項目。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就可以成就偉大。我想各位老師今天的會議結束以后,應該照自己的發(fā)言,反思一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我們的個性和特色,一定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稟賦和特色的小的切入口,展開研究,你才能走得久遠,走得深入,因為事物總是越具體越深入。
追問二:我如何從教學的個性和特色出發(fā),尋找到專業(yè)發(fā)展的寬廣路徑?
譬如一位老師講到“統(tǒng)合語文”,這個概念很好,但是“統(tǒng)合語文”具體是在做什么,“統(tǒng)合語文”的個性和特色是什么,沒有充分展示出來。不是光有一個概念就可以的。就像我們講的大課程意識一樣,我們講每一節(jié)課,都是給孩子開一個窗口,讓他透過這個小小的窗口對接文化、科學的大世界。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的,我們必須尋找到自己的個性和特色,然后拓展延伸開去,尋找自己發(fā)展的寬廣路徑。
追問三:教育寫作究竟對我的成功有哪些幫助?
幾乎每一個老師都提到校長讓大家寫書,如果大家把寫書看做校長安排的一個任務,那是很煩的,每天教學這么忙,還要寫書,多煩人?。∪绱艘粊?,寫作就不是你情感的需要,不是你表達的需要,是一種額外附加的任務,那你怎么能寫得好?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追問:教育寫作究竟對我的成功有哪些幫助?我坦率的說,到現(xiàn)在大多數(shù)老師還沒有認識到教育寫作對專業(yè)發(fā)展的幫助,很多老師還認為是一種負擔,還沒有感受到教育寫作的快樂,沒有感受到通過協(xié)作帶來的思維品質的提升。
高校長調到北京玉泉小學以后開了一個博客,我經(jīng)常拜讀,我就在想:高校長進入北京,的的確確進入一個新的成長階段,這個成長階段非常生動鮮明地體現(xiàn)在他的博客中:他結合北京玉泉學校的情況,結合他的閱讀和思考,每天一個小題目,每個小題目有個小案例,每個小案例有個小感悟,一針見血,一劍封喉,創(chuàng)意無限。高校長不是對空冥想,不是愁眉不展,不是“為賦新詩強說愁”,不是有人逼著他寫,是他自己有了真切的強烈的要對北京玉泉學校老師和孩子說的話,有些話不便于在大會上講,怎么辦?他就用博客來說。這種寫作,發(fā)自他情感深處的需要,是他思考的結果,可以有效地推動他不斷刷新對教育的認識。
李希貴校長為什么能成為教育家,也跟他的善于寫作密不可分,如果沒有他的教育專業(yè)寫作,就沒有他的今天。李老師到現(xiàn)在都保持著這個習慣,他的口袋里總是放著小硬卡片,這是我從十幾年前認識他就是這樣的,我們一起吃飯、一起喝酒,大家都談得興高采烈,有的人只關注酒,有的人只關注菜,他關注的是大家隨意交談中零星閃光的智慧語言,如果他感覺誰講的話有啟發(fā),他立馬掏出硬卡片,悄悄記下來,一開始還以為他是干什么呢,記錄我們的不法言行?后來,他說你們說醉話也有很多閃光語言,我要記下來?;氐郊乙院?,他的書房里,各種卡片分門別類,逐一整理,從中吸納智慧。他每做一個階段都要寫一本書,他絕對不是為了寫書而寫書,也不是為了約稿而寫,他必須有了思考,有了豐富的實踐,如此一來,教育寫作對他就是一個概括總結,提煉升華,對他的成長促進作用太大了。
事實上,每位老師的課堂都有很多無窮盡的故事,因為這個世界上只要有人就有故事。你不寫,就成為過眼煙云,流失了,多可惜??!你不寫,干幾十年和干幾年是沒有區(qū)別的。如果寫下來,就成了你成長道路上的一塊塊磚頭,無數(shù)塊的磚頭疊加起來,就把你推向一個高峰。當然這個教育寫作一定不能帶有太多的功利,帶著強烈的功利心去做一件事情,是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的。李希貴老師在這一點就很了不起,他經(jīng)常拒絕很多出版社和報刊的約稿,他認為不成熟的東西絕對不會往外拿。教育家工程的大門是對所有老師打開著的,每一位老師只要你有自己的專業(yè)個性和特色,只要體驗到了專業(yè)發(fā)展的樂趣,只要你有追求和想法,你都隨時可以進來的。每個生命都是奇跡,我們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我建議各位老師建個博客,把它當成是你們教育專業(yè)寫作的平臺,把每周每天發(fā)生在你課堂里,發(fā)生在你學生身上的,你的觀察,你的思考,隨時隨地寫下來,如此一來就有學生、家長關注你,他們的關注和跟帖,就給你一種無形的驅動力和壓力,推動著你往前走。
追問四:專業(yè)閱讀對我的成長究竟發(fā)揮了哪些作用?
這個問題換個角度,可以這樣問:這一年,究竟有哪本書對我有很強烈的震撼?我感覺有些老師可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大家忙忙碌碌,十分辛苦,無暇讀書。其實,時間是有彈性的,我們在座的各位無論多忙,大概也忙不過北京十一學校的李希貴校長。他原先在濰坊市做教育局長,一個近千萬人口的大地級市,千頭萬緒,那種繁忙是無法想象的,但是他依然看了那么多的書。有一次他的下屬問他究竟什么時間看書?他舉例說,我出差從濰坊到青島,在路上,一本書可以看個四分之一,到了機場安檢等一個小時又看了四分之一,到了出差地,從機場到旅館又看了四分之一……一本書這樣基本上就可以看完。有一年我請竇桂梅去新疆講課,她是晚上的飛機,我跟教育局長在機場等,飛機到了,很多人下來,有的在低頭趕路,有的左顧右盼,只有一個人一邊走一邊專注地看書,這個人就是竇桂梅。我說你怎么走路還看書。她說在飛機上沒看完,愛不釋手,就邊走邊看了。這就是竇桂梅和我們的差異,這也是她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所以說每個人要想拓開視野,就必須堅持一個月讀上一本書,讀兩本更好。當然,讀書不一定要讀那種枯燥的,不愿意讀的可以放一邊,找喜歡讀的就是,也不必一定都要讀專業(yè)的書,其他方面的書都可以讀,讀書不要有太強的功利性。你只要在不斷閱讀,就意味著在不斷吸納,如果你一年讀10本書,五年50本書,然后你一開口,就跟別人不一樣;聽講座,你一聽就覺得怎么這么淺。其實讀書,不一定要做筆記,要摘抄名人名言,只要你在讀,只要你堅持讀,你就不知不覺地在吸納,生命的成長和精神的發(fā)育都是不知不覺的。我們編輯部有個小朱,年輕人,很渴望進步,我建議她,你只要能夠堅持三年讀100本書,你就有了跟任何教育專家對話的資格。當然,這也是對我的自勉,因為目前我也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和大家一樣要努力,再努力。
追問五:我是不是真的找到了專業(yè)偶像,從他的身上究竟吸取和借鑒了哪些元素?
我感覺人是應當有偶像的。任何人在他的專業(yè)發(fā)展道路上都應該有專業(yè)偶像,從他身上接受啟迪,接受影響。李希貴,現(xiàn)在是很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在成長的道路上也有偶像,例如他在高密四中當校長時的偶像,就是上海建平中學的馮恩洪。高校長偶像就是他的老師李希貴。李虹霞的偶像肯定是她的師傅于永正。但是,對于偶像不能僅僅崇拜,要研究他、琢磨他,要吃透他。你的師父是于永正,你對他究竟有多少研究,你現(xiàn)在能不能講出幾個十幾個師傅的教學案例?能不能立馬說出他的教學藝術和特色?只有熱愛和崇拜不行,還要研究偶像的言行,研究偶像的教學實踐,才能進步得快。
追問六:我是否真的有自信,是否真的想把自己打造成教育家?
這個問題可以換一個角度,也就是說,是我自己的夢想在推動著我在做這一切,還是被校長逼著在做?我感覺有一些老師可能是被校長逼著在做,而不是發(fā)自內心有這樣的夢想。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只有自發(fā)主動的成長才能持久,才能走得久遠。高校長剛做校長的時候,我跟他交談,在一個很嘈雜的小酒店,他請我喝酒,我覺得他很有想法,很有激情,我說你一定沿著教育家這條路走,一定要打造最有特色的學校??墒堑诙欤业剿膶W校一看,心里涼了半截,整個校園破破爛爛,塵土飛揚。但就是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經(jīng)過長達十年的努力,高校長終于成了公認的教育專家。高校長達到今天的高度,有外力推動,但最主要還是他自己的夢想在驅動他,是他自己想做事,有想法。現(xiàn)在,高校長也年過半百了,衣食無憂,也有了知名度,但依然每天堅持讀書,寫作,思考,為什么?因為他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在召喚著他,鼓舞著他,吸引著他,讓他不由自主地往前走。一個人有沒有想法,太重要了!于永正,賈志敏,竇桂梅,王崧州,薛法根,管建剛……多少名師,都是在夢想的驅動下走向遠方。于老師七十歲了,依然在讀書、寫作,在全國各地奔走講課,為什么?因為心中有夢想在,有追求在。所以各位老師一定要認真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是校長逼著你前進,還是你自己的夢想在推動著你。如果真的是校長在逼著你,我覺得你就抓緊時間退出來。但是如果自己有想法,不甘于庸庸碌碌的這樣度過一生,就要從今天開始,從六個追問開始,從反思今天的發(fā)言開始,開始卓越教師的成長之旅。
教師自身成長的六個追問
時間:201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