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4/3/5
1413次查看
李希貴發(fā)布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做訪問學者期間,曾參加過許多次研討會,有一次研討會讓我印象格外深刻。
那次會議開始時,我提出:除了請專家參與這個課題研究外,還應再請一部分中小學優(yōu)秀教師參與進來,因為,對于課堂教學來說,從他們那里更能得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主持會議的馬格教授,眼睛瞪得大大的向我質問:“難道中小學教師不是專家嗎?對于分析評價課堂教學來說,教師就是專家。我們說請專家,更多地就是要請他們?!?br />
原來是一個概念上的誤會。在他說的專家里,自然就有中小學的老師們。
后來我又想:這僅僅是一個概念上的問題嗎?在我們的習慣里,教育專家往往是那些高等院校或者教科研機構里的教授、學者,而不是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因為,在我們這個世俗的社會里,老師被視為基層工作者,在一般人看來,他們所從事的不過是“小兒科”,當然也就不會有什么“了不起”的見解。而且,老師自己通常也都是有些自卑地這樣認為的。
難怪千百年來,我們幾乎沒有在校園里培養(yǎng)出自己的教育家,因為,我們壓根兒就沒這么想過,教師也壓根兒不會有這樣的追求和理想。
真可怕!如果教育著我們下一代的教師,都是一些不敢有什么追求,僅僅希望“燃燒自己”的人,那我們有什么理由希望我們的孩子有遠大的抱負?
因此,在教育急劇變革的今天,我們很有必要追問:究竟誰是教育家?教育家在哪里?
我永遠忘不了小學五年級的那位語文、算術、音樂、美術、體育一肩挑的老師,他姓韓,因為政治運動被下放到家鄉(xiāng)教書。他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那樣侍候著我們?nèi)喽畮讉€同學。有時候,他會笑瞇瞇地聽著我們朗朗的書聲;有時候,他又會突然陰沉起臉色,為我們的失誤而生氣焦慮;春天來了,他和我們一起野外踏青;天下雨了,他把路遠的同學帶回家里吃飯……教育就是在這樣一些或平淡、或有趣、或瑣碎的生活中發(fā)生著效力,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
現(xiàn)在想來,我之所以愛上語文,之所以建立起學習、生活和挑戰(zhàn)未來的自信,與韓老師對我的影響是分不開的。韓老師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教育體系,但是他有真摯的愛,懂得教育的藝術,他影響了很多農(nóng)村孩子的一生。我想,這樣的人才有資格算做真正的教育家。
在這里,我不能不提起我十一學校的同事們。在這個英雄的群體里,天天發(fā)生著多少感動甚至震撼學生心靈的故事?。∮械睦蠋煷笾谴笥?,讓學生心馳神往;有的老師生活中似呆子,到了課堂上則神采飛揚,讓學生如癡如醉;有的老師細膩體貼,愛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這些被學生深深崇拜的老師就是教育家!
每年的節(jié)假日,都會有許多校友走進十一校園看望老師,每當看到校友撲向自己老師的時候,我都常常被感動得心頭發(fā)熱,眼眶濕潤。此時,我想說,那些被畢業(yè)了的學生們深深摯愛著的老師就是教育家!如果,我們這些培養(yǎng)了社會棟梁的人不是教育家,誰還有資格說自己是教育家?
我十分敬仰教育學家、教育理論家們,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給我們引路。但是,真正的教育家,應該誕生在教育的田野,誕生在校園里,誕生在課堂上:正是在與學生朝夕相處的過程中,他們的理念在升華,他們的智慧在成長,他們一步步走向通往教育家的道路上!
當更多教育家從我們普通教師的行列里走出來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才真正有希望,我們的民族也才真正有希望。
(本文為中國校長網(wǎng)所有,如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暫無文章
李希貴
校長經(jīng)典之作
聯(lián)系校長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玉泉路66號
電話:01088278504
郵箱:135798513@qq.com
和李希貴校長暢談教育論知
Copyright ? 2013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的官方網(wǎng)站.
技術支持:中國校長網(wǎng)
中國校長網(wǎng)提供免費校長咨詢服務,長期與數(shù)萬名校長聯(lián)手合作,打造出了覆蓋全國范圍的校長聯(lián)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