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蘇州第十中學 柳袁照
【時間】2015年12月27日
【嘉賓】蘇州第十中學柳袁照
【主持人】記者
當我們自以為做了許多事情、做得很好的時候,有時候可能留下的卻是教育的災難。教育就像一股清泉,需要回歸自然,保持原生態(tài)。
“沒有吳儂軟語/沒有撐著油紙傘/走在悠長悠長的小巷/沒有蠶娘/沒有繡娘/江南/如何還成為江南”
在校長與詩人之間行走,他把整個世界當作教育來感悟,關注一草一木、春花秋月、人間百態(tài)……所以,他寫下篇首的《哀江南》,希望給后人留一點詩意;他與學生一起探訪春天,憑古吊今,于山林,于田野。他喜歡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看來,教育就是要追求這樣的境界,自自然然。
他是柳袁照,一位詩人校長。在他擔任“最中國”的學?!K州第十中學校長的十幾年間,無數(shù)媒體毫不吝惜地將溢美之辭贈予他,贈予他所在的學校,贈予學校的師生,贈予詩性教育……但在一個美好的人間四月天,在春風撩撥得心底只剩柔軟的日子,一向溫文爾雅的柳袁照,面向教育“發(fā)炮”——校長是什么?教師是什么?學生是什么?
不能忘了學生的靈魂
【記者】:您是怎樣定義校長的?
【柳袁照】:我覺得,校長的第一個要素是人,對于校長所做的工作,我們要從人的意義上去理解、要求和期望;第二個要素是教師,校長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學主張,有自己的學科背景,有獨到的教育思想、觀念和理念,能夠引領教師的發(fā)展;第三個要素才是校長的“行政”身份,關注校長就是關注校長管理學校的方式,有的校長是在領導一所學校,有的校長是在管理一所學校,有的校長是在經(jīng)營一所學校。
校長領導學校,是以思想、主張、使命在引領一所學校,這樣的方式并不在乎他平時做什么具體的工作,在乎的是營造了怎樣的氛圍,是否形成學校的價值體系;管理學校,是指依靠規(guī)章制度,讓學校有條不紊地運行;經(jīng)營學校,是指借鑒企業(yè)管理的模式,以技術的手段和方法去管理學校。這三種管理方式,無所謂好壞,也沒有高下之分,關鍵是看在管理的過程中,學校的師生呈現(xiàn)什么樣的狀態(tài)。
【記者】:管理方式?jīng)]有高下之分,那您覺得目前校長在管理方面有哪些缺失?
【柳袁照】:2002年,我到蘇州第十中學任校長時,一直在思索陶行知的一句名言:“國家把整個的學校交給你,要你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陶行知的話意味深刻,從不同的層面對校長提出了深遠的期待。今天,我們依舊要反思:什么是真正意義的學校?什么樣的學校才是完整的?校長的使命是什么?校長要有哪些擔當?
我們要用整個的心去做整個的校長。遺憾的是,今天的許多校長只是一個知識層面的校長,關注的只是學生的學業(yè)和考試,常常將學生的靈魂忘掉了,甚至把學生的身體也忘掉了。做整個的校長,就是要做靈與肉完美結合的教育,既要有物質的追求,也要有精神的追求。
關注與教育相連的“兄弟姐妹”
【記者】:說到教育,不少人批評如今的教育太過封閉了,您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柳袁照】:說到教育的封閉,大家關注的可能只是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其實不盡然。多年來,我們常常只關注教育自身,而忘掉了與教育相連的“兄弟姐妹”,比如文學和文化。教育在本質上是人學,文化與文學在本質上也是人學,但是現(xiàn)在的學校,無論是形態(tài)還是日常生活和課程,都與人學隔絕得太遠了。
這些年來,我站在多個領域的交叉點上做教育。比如校園設計,就是站在蘇州園林藝術與校園藝術的交叉點上進行審視、踐行、實踐。再比如詩性教育,就是要讓詩性回歸校園,讓詩歌不僅僅從考試層面回到孩子的身邊,還要讓詩歌回到孩子日常的生活中。
【記者】:具體到教師層面,如何打通教育與“兄弟姐妹”間的聯(lián)系?
【柳袁照】:從我個人來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就是站在作家、詩人和語文教師的身份交叉點上在教語文。我們應該回到葉圣陶、朱自清那個時代做語文教師的狀態(tài),一邊教語文一邊寫作。教師的寫作,是通向孩子的心靈、通向歷史文化寶庫的橋梁,能夠將歷史和現(xiàn)實溝通起來,將學校和文化、文學聯(lián)系起來。因此,我非常注重語文教師的原創(chuàng)品性,這些品性不僅體現(xiàn)在寫教學論文,我更看重表達才情的原創(chuàng)性寫作,比如寫詩歌、散文、小說等。我們學校的語文教師經(jīng)常在報刊發(fā)表詩歌和散文,學校為他們出了散文集、隨筆集和詩集。
呵護師生的原創(chuàng)品質
【記者】:您一直強調(diào),沒有原創(chuàng)品質的教師,培養(yǎng)不出有原創(chuàng)品質的學生。為什么這么注重教師的原創(chuàng)品質?
【柳袁照】: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就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教師。只有教師具有創(chuàng)造性品質,學生才能有創(chuàng)造性品質。我們的教育有一個誤區(qū),認為加強了科學素養(yǎng)就能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錯的,還需要人文精神作支撐。除此之外,目前的教師隊伍不是一支能夠符合要求的創(chuàng)造型中學教師隊伍。在當下的教師隊伍還沒有呈現(xiàn)出創(chuàng)造性品質特征時,還要把創(chuàng)造性教育作為中學教育的常態(tài),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要超越原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概念本身,從人的意義上去真正發(fā)展教師。
學校的每一個教師都是校長,每一個教師都是學校的真正主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這一個”,都是有無限創(chuàng)造才能的獨特的人。
【記者】:既然說到教師的發(fā)展,那問一個最簡單、最普通的問題,教師是什么?
【柳袁照】:對于教師,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但這種提法,忽略了教師的本質是人,活生生的、大寫的人,每天都在成長著的人。校長如何為教師創(chuàng)造一片生命不斷成長的沃土,這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在校園生活中,要把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呈現(xiàn)在學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每一個課堂、每一個活動中,成為教師內(nèi)在的一種精神追求。這樣,教師在看到一草一木、春天花開、秋天花謝的時候,才能感悟到教育,感悟到生命的成長,感悟到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和狀態(tài)賦予教育應有的意義。
同時,我們要警惕一種現(xiàn)象。目前每個學校都在提以人為本,這本身沒有錯,但我們更應以生命為本。因為當一切活動都圍繞人自身開展的話,往往會丟掉人本身,一切當以生命為重。
【記者】:在您的心目中,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
【柳袁照】:我越來越感覺到,學校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也要回到原點,培養(yǎng)完整的人、豐富的人、有情懷的人?,F(xiàn)在的中學尤其是重點高中,都在提要培養(yǎng)領袖。但我認為,中學教育培養(yǎng)領袖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培養(yǎng)一個正常的人、純粹的人,才是中學教育的要義。我看重的學生首先是一個人,一個平民,一個公民,這是人生的底色。然后才是具有各種專業(yè)素養(yǎng)的人,這是其次的。我們的學校需要有領袖出現(xiàn),但是應該淡化領袖概念。讓學生做一個不雕琢、不做作、淳樸的、本色的、純粹的人。如果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做領袖,那也是“仆人型領袖”,先為他人服務,再領導人群。
頂尖學校培養(yǎng)不出教育家
【記者】:您提到教育的原生態(tài),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柳袁照】:我打個比方,教育有時候就像拍照片,一種是抓拍,一種是擺拍。但是許多校長的活動更多是一種擺拍,不是在不經(jīng)意間呈現(xiàn)的,而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有時候需要遠離,需要靜候,需要俯下身來,需要不斷反復,自我反省,自我覺悟。我追求本真教育、唯美教育、詩意教育,我希望學校的每天就像寫詩一樣。
【記者】:近年來,涌現(xiàn)了一批所謂的超級中學,您怎么看待這樣的學校?
【柳袁照】:判斷一所學校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是看這所學校本身有多厲害,而是要把這所學校放到一定的區(qū)域和背景中,看這所學校是不是以犧牲了更多學校的利益而發(fā)展。比如說那些囊括了所有優(yōu)質資源的學校,學校本身是發(fā)展了,但是傷害了區(qū)域的發(fā)展,從本質上來講就是罪人。這樣的學校是清除還是讓其繼續(xù)生長?值得大家思考。我覺得,當下教育最寶貴的,就是要保護教育的原生態(tài)。
【記者】:目前的中國教育正在呼喚教育家的出現(xiàn),您認為當代教育家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哪些學校?
【柳袁照】:有一次,我陪美國傳奇教師雷夫參觀某市一所當?shù)刈詈玫男W。參觀后,雷夫說了一段發(fā)人深省的話:這個城市最好的教師一定不在這所學校。我深以為然,頂尖學校永遠培養(yǎng)不出教育家。因為這些學校占盡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在優(yōu)越的條件下,遇不到教育的本質問題。以高中為例,校長往往只關注高考升學率,但教育不僅僅是學業(yè)考試,而是要塑造完整的人。如果是一所區(qū)域名校,社會所給予的壓力,就會促使這所學校把重點放在幫助更多的學生考上名校,而不是讓教師花時間矯正一個孩子的心理問題。相反,在一所相對落后的學校,因為升學不是主要任務,就會把更多的關愛放在孩子的成長上。事實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不是在條件非常優(yōu)越的學校里誕生的。
【記者】:在您心中,教育是什么?
【柳袁照】:我一直推崇泰戈爾對教育的詩意詮釋。他說,教育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就像小花一樣,無論是高貴,還是低賤,只要是生命都要讓它綻放。
教育又像一股清泉,從泉口冒出來之后,蓬蓬勃勃地流動,遇到石頭、遇到小樹,激起浪花,又自由自在地向前流去。遇到懸崖,縱身一跳,形成瀑布,飛瀉而下,形成深潭,靜靜地流淌。這種狀態(tài)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自然的本真,體現(xiàn)生命的美妙。但是,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引導和控制。當校長發(fā)現(xiàn)這種權力之后,馬上就會挖一條溝渠,讓教育之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流。學生就變成了一模一樣的桶裝水,“灌裝”后為社會服務。
作為校長,我們要明白,當我們自以為做了許多事情、做得很好的時候,有時候可能留下的卻是教育的災難。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校長許多時候明白該做什么,但是不明白不該做什么。吊詭的是,有時候我們做得越多,給未來和后人留下的遺憾就會越多。
近期訪談
所屬學校:浙江省海寧市南苑中學
所屬學校: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實驗中學
意見反饋 |聯(lián)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關于我們 |
誠聘英才 | 使用條款 | 網(wǎng)站地圖 | 會員注冊
| 找回密碼 | 意見反饋 | RSS訂閱 | 聯(lián)系我們
京ICP備18006762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