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浙江省杭州市參加活動時聽了一節(jié)示范課《特殊的葬禮》。課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一、讓學生回答葬禮的特殊之處。二、讓學生先后說出“這是一條的瀑布”。三、讓學生看由于人類的活動造成地球災難的圖片,并說出自己的感想。四、布置作業(yè);按照教師的格式要求寫一封“葬禮詞”:過去,你是的瀑布,而現(xiàn)在,你又是的瀑布,我們?nèi)祟悓ⅰ?
評課時,這節(jié)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贊賞”:學生在上課的全過程都在看書、看圖片、讀書、思考、說答案、談想法。許多人認為,這就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這就是感悟、體驗,這就是放手、互動,這就是學生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這就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了最充分體現(xiàn);教師全過程出題、組織、解決、提供,順著學生的思路教學,微笑教學,激情四射,適時板書,這就是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這就是還權(quán)給學生,這就是教師成為組織者、指揮者、策劃者的表現(xiàn),這就是互動、研討。整個課堂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圍繞教師的問題你一言、我一語積極地去思考、回答問題,答案之正確,聲音之響亮,發(fā)言之踴躍,氣氛之活躍,可以說是真正讓課堂“活”起來了,“動”起來了。
可筆者認為,這是一節(jié)“課改”課,但不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改”課。因為這節(jié)課上得太“順”了,換句話說,“順”會導致“虛”,“虛”就會使學生學不到東西,教師的作用得不到真正發(fā)揮。筆者以這節(jié)課為例,談?wù)労谜n需要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一節(jié)好課必然是既能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又能實現(xiàn)高效率的課。
在上課時,我們看到學生每人都拿著一張八開正反預習紙,其中有書本文字,有預習性問題(上課出現(xiàn)的問題都在其中):有提示性答案,有文本背景知識的介紹,有填空題,有問答題,有默寫題,有選擇題。私下打聽學生用了多長時間完成,學生說45分鐘。學生上課為什么這么“順”?由于課前教師讓學生進行了精心“預習”,一定要把每一道題弄“準確”,無任何“訛誤”,又是查找資料,又是抄閱答案,又是比照他人意見,不一而足。自然,通過“預習”,學生“完全解決”了課堂問題,課堂自然“順”極了。但這種“順”的背后是什么?是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增加。新課改的目標是課堂“高效”,而不是通過“預習”的成功,以犧牲學生的時間為代價而獲得課堂的“順”,從而贏得課堂的“成功”。過分強調(diào)課前“預習”,不但使得學生課業(yè)負擔增加,反而掩藏了“問題”,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第二,一節(jié)好課的課堂問題必然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過于簡單,更不能是課前“預習”的重復。
本節(jié)課,教師按照課前預習題內(nèi)容安排課的程序,所講內(nèi)容皆是學生課前“預習題”的再現(xiàn),未能對所提問題進行深挖也提升。對學生而言,這節(jié)課已無任何新奇感可言,表面上學生回答踴躍,實際上只是在進行簡單重復。再加上所出問題都是學生只要看了課文,或只要瀏覽,或不需看課文就能解答的。由于“簡單”而造成了無用的“順”,這種淺顯的“順”,于教于學都是無益的。
第三,一堂好課應該是教師從學情出發(f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該出場時才出場”的課。
課堂本是學生的課堂,“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但本節(jié)課中,教師沒有相信學生、期待學生、放權(quán)給學生,而是提供太多、告知太多,導致學生被教師牽著走,只是一味機械地模仿,失去了自己的思考,也失去了對問題的獨特認識。如教師講到瀑布時,不是先讓學生自己想象景象,而是先出示圖片,讓學生欣賞美在何處;教師為了讓學生對瀑布有深刻的印象,不是先讓學生自己讀書,而是自己先范讀,再讓學生來模仿讀;教師為了讓學生走出課本,關(guān)注現(xiàn)實、關(guān)注自然、關(guān)注人類,不是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而是請學生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幾幅圖片,而圖片下又有文字介紹,如“白色垃圾,污染水源”、“亂砍亂伐,群山荒蕪”等,學生完全在教師的給予、提供、包攬中完成學習,課堂之“順”也就理所當然了。這種“順”是原始教學的變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第四,一堂好課,必然要關(guān)注到每一個學生,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的問題,并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提升、發(fā)展。
從表面上看,本節(jié)課中學生表現(xiàn)得很積極,好像都在動腦、都在舉手、都在回答。但除了積極發(fā)言的學生,有許多學生從未舉手,老師也好像視而不見。另外,教師在課堂上也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回答中出現(xiàn)的問題,總是一味順從學生,一味遷就學生。盡管學生回答平平,教師仍是生時每刻不忘表揚、肯定、激勵,教師儼然成了“好好先生”。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課堂上的“順”不一定是好事?!绊槨庇锌赡苁菍W生負擔加重的結(jié)果,是教師忽略學情的結(jié)果。事實上,“沒有問題的課”是真正有問題的課。教師之為教,就是為了引導學生暴露學習中的真問題,發(fā)現(xiàn)學習中的真問題,從而能針對問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地施教;教師之為教,就是引導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不知到知,從不能到能,從不深到深,從散亂到系統(tǒng),從“無情”到“有情”的過程。
有了問題,課堂有了“不順”,怕什么?這正是教學的“資源”,這正是教師本領(lǐng)的表現(xiàn),這正是學生提升的內(nèi)容。怕就怕沒有問題。即使沒有問題,教師還應制造“問題”,挖掘“問題”,制造“障礙”、從“順”處,制造出“不順”。舉一而能反三,由淺而能入深。有時我們教師還要故意找“茬兒”,宕開一筆,“誘”生深入,“促”生思考,從而使簡單問題深入化、系統(tǒng)化。當學生不解時,教師再“誘導”。教師的“誘導”一定要安排在學生回答之后,等問題暴露了,教師才出場。從“不順”中得來的“順”,才能使教學達到目的,使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真正得到提高,教師的作用真正得到發(fā)揮。
論文排行榜
精品論文
推薦校長
意見反饋 |聯(lián)系訪談 |客服電話:400-0711-222(工作時間9:30-18:30)
關(guān)于我們 |
誠聘英才 | 使用條款 | 網(wǎng)站地圖 | 會員注冊
| 找回密碼 | 意見反饋 | RSS訂閱 | 聯(lián)系我們
京ICP備18006762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