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論文 民辦學校 課程改革 提高教育質量 新課改
結合民辦學校實際,扎實推進課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華棟中學創(chuàng)辦于1999年,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兄弟學校的熱心幫助下,通過全體教職員工的不懈努力,我校從小到大,發(fā)展到今天也算是初具規(guī)模。目前在校生已有2400多人,有36個教學班,教職工146人,其中教師96人,平均年齡36歲,學歷達標率百分之百,標準工作量,兼職老師為零。從2008年開始,我校實施課堂教學改革,學校呈現出可喜的發(fā)展勢頭,其間既經歷了探索的艱辛,也體會了成功的喜悅。下面我具體談一下我們的想法和做法。
中國有句古話:窮則思變。對我們而言,這個窮,指的是生源質量差,考試成績差。經過十年的苦心經營,在校生人數從最初的500人,發(fā)展到2400人,規(guī)模雖擴大了,但生源質量仍然很差。98%以上的學生屬于進不了公立重點學校的學生,還有很多屬于各種情況的問題學生。以一零屆畢業(yè)生為例,07年招生500分以上的僅29人,最高分為522分,這還是華棟建校以來最好的一屆。我從07年開始,逐年研究高考成績,07、08年平均成績僅為310多分,數學、英語成績不足60分,理綜為110多分,特別是普通班,數學成績不到50分,英語成績40多分,理綜300分的題平均不足80分。這樣的高考成績不能不令人對學校的生存發(fā)展擔憂。學校如何能夠在強手如林的市場競爭中站住腳,是一直困擾我們的一個難題。為此,我四處考察,足跡走遍了大江南北。我三次去河南向蔡林森請教,我?guī)状稳ド綎|的杜郎口,安丘,昌樂二中考察學習;我兩次去遼寧盤錦向魏書生問計。我查閱了很多有關教學改革方面的書籍資料,也反復和一線的老師探討,最后決定破釜沉舟,以提高課堂效率為切入點,大膽改革。
澳大利亞的一位教育家說過:“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來,那么你的明天將生活在過去?!?span style="color:#e53333;">怎樣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們認為,中國教育的最大任務不是培養(yǎng)只會解題應試的人,也不是瞄準培養(yǎng)少數精英或一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狹窄目標,而是要造就數以億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面對我校的生源實際,如果我們把辦學目標定位在考上多少清華,北大上,或者和公立學校拼二本上線人數,就等于害了學生,也毀了自己。不知有多少家長送孩子上學時和我說:“考不上大學沒關系,但希望學校能把孩子教育成人”。為了家長的囑托,為了孩子們的未來,我們必須拋開過去那些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做法,從現有的學情出發(fā),“低起點,多層次”的安排教學內容;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通過“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快樂的學習,找到自信,從而一點一點的提高成績;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將來走向社會時的基本能力,比如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的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等。只有這樣做才真正符合了我們的辦學宗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
為了使課改工作盡快取得實效,我們重點抓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與一切新生事物誕生的命運一樣,課程改革最大的困難就是來自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當我做出改革的決策之后,馬上遇到了來自老師,學生及家長等各方面的質疑,有人說我是胡鬧,瞎指揮;很多老師找到我,說自己教了半輩子,也講了半輩子,老師不講學生怎么能會呢?讓學生參與多了,教學進度跟不上怎么辦?很多學生找到說,他們不愿做改革的犧牲品。
為了轉變觀念,我親帥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和骨干教師,赴江蘇、河南、山東、河北、等地考察學習。每到一處,我們都不辭辛苦,不放過任何一點學習的機會。比如在杜郎口,安丘四中,昌樂二中學習時,我們早晨六點鐘到校,晚上十點半離校,我們進教室聽課,每天不少于八九節(jié);我們在學生灶吃飯,看宿舍衛(wèi)生,看跑操秩序,看課程安排,看校園文化;我們和領導老師座談,和學生交流,領略名校風采,探討教學真諦。名校的精細化管理和高效率的課堂,使老師們耳目一新,思想受到很大觸動。為了打開思路,我還做了一個大膽的實驗:讓從來沒有接觸過高中課程的初三學生做高考英語模擬題,結果最高分考了82分。事實勝于雄辯,老師們開始了反思。為了表達我堅持課改的決心,我還走上講臺,勇敢的上了一節(jié)課改示范課。08年下半年,華棟中學談的最多的話題就是課改;大會小會講的最多的是課改。在不斷的學習,討論,辯論中,奠定了華棟中學課改的思想基礎?,F在華棟最熟悉的一句話是: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第二,轉變教學方式,打造高效課堂
新課改所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這里的自主指的是自覺的,主動的,獨立的學習。一個人終生從事一種職業(yè)的時代已經過去,在未來的社會里,職業(yè)變更將伴隨人的一生。有研究表明,人們從學校獲得的知識僅是一生所需要知識的20%,其他80%需要靠自學來獲得。因此,一個人的自學能力將是決定個人命運的基本素質。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為了打造高效課堂,我們選擇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主張面向全體學生,提出“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口號,在實際操作中從關注差生入手,實行分層次教學,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完成目標時教師要及時鼓勵,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體驗;它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參與意識,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是組織學生學,和進行重點、難點的點撥,只要學生能通過看書,討論,查工具書自己解決的問題,老師就不講,要教學生不會的,教不會的學生。這些理念正好符合民辦學校生源差的特點。而且從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上,也很好操作。一節(jié)課分為導入,示標,先學,后教,當堂完成作業(yè)幾步,具體操作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為了能真正實現課改的目標,讓模式為教學服務,我們從08年下學期開始,進行了常年賽課。這是最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研培訓活動。校長、副校長擔任賽課組組長,全程參加并領導賽課。每天上下午各安排兩節(jié)課,一個學期聽課在200節(jié)以上;每節(jié)課講30分鐘,留下15分鐘評課。評課主要是評細節(jié)、過程;評是否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動手、動口、動腦有序緊張的學習;評老師是否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今年從8月3號的補課開始,我們的畢業(yè)班已經進行了兩輪賽課,非畢業(yè)班已進行了一輪賽課,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聽了100多節(jié)課。通過賽課評課,使大家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步伐,很快掌握了新模式的要領;使老教師找到了不足,新教師獲得了提高;使廣大教師進一步明確了備課不僅要備知識,更要備學生,備方法,講完了不算完成任務,教會了才算完成任務。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之所以能取得實效,還得益于它嚴格的四清管理,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這是鞏固基礎知識的四道安全網。每節(jié)課的任務當堂完成就是堂清;下課時老師布置日清任務。教師可利用自習或其他業(yè)余時間,給沒有完成堂清的學生補課,或抽查日清完成情況;每周末教師要對本周知識進行考察也就是周清,周清不過關的可由教師單獨補課,或送交教務處集體補課;我們在每周的周日晚上還要拿出一定時間對全校學生進行抽查,考試成績計入任課老師的量化積分;每月的月考即月清,月考成績和老師的獎金掛鉤。通過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層層把關,力求最大限度的夯實基礎,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第三,調整評價機制,完善制度建設
課改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三分教學,七分管理。沒有嚴格科學的管理,沒有教師的認同和積極參與,任何好的理念,好的模式都難以落實。為了保障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我們從華棟校情出發(fā),先后完善了工資分配制度,教師常規(guī)管理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集體備課制度,常年賽課制度,四清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考試制度等。構建了以“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以“走動式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模式;以“近距離服務”為核心的后勤服務模式;以“傳統(tǒng)文化,法制文化, 綠色文化”為要素的校園文化模式。改革后的評價機制體現了課改了思想,也使華棟中學從過去的粗放式管理轉變?yōu)榫毣芾怼?/span>有章可循,照章辦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已經成為全體華棟人的共識。
第四,整合人力資源,投資硬件建設
課改作為華棟中學的新生事物,已經初步顯現出它的強大的生命力和優(yōu)勢,越來越被師生及家長的認可。但是仍有一些教師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很難接受,不愿配合。這既和學校的主旋律不和,也不利于體現教師們的個人價值。經過反復研究,深入思考,我們痛下決心,做出“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決定。兩年來,我們從全國各地高薪聘用了30多名年富力強,有豐富教學經驗,創(chuàng)新意識強的優(yōu)秀教師,實現了新老交替。目前,教師隊伍不管從年齡結構還是業(yè)務水平,都達到了華棟有史以來的最好水平。
為了保障課改的順利實施,提高課堂效率,學校先后投資300多萬元,每個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和監(jiān)控設備,各班建立了圖書角,配備了學生必讀書籍;建成了校園電視臺,校園局域網,每個辦公室都配備了計算機。這些設備在服務教學,培養(yǎng)學生特長上發(fā)揮了威力,極大提高了教學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第五,加強隊伍建設,形成工作合力
干任何事當成任務就是痛苦,當成需要就是享受。八年的管理生涯,我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吃住在校,在和老師、學生共同生活,共同學習的日子里,使我熱愛上了教育事業(yè)。辦社會滿意,學生受益,家長放心的好學校已經是我最大的追求。我今年60歲了,出身農民,初中文化,曾經種過地,挖過煤,做過生意,但最讓我感到自豪和幸福的時光就是這段辦學生涯。每當我聽上一節(jié)好課,就感到是莫大的享受;每當我看到同學們有了進步,就感到是莫大的欣慰;和老師們,同學們一起交流暢談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華棟中學有一條原則:要求主任做到的,校長必須做到;要求老師做到的,領導必須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做到。從08年推行課改以來,我們確定了“抓課改,抓管理,看效果”的“兩抓一看”的方針,領導老師們比原來更忙了。我們堅持一天兩操,領導和班主任都要跟著跑;我們堅持常年賽課,校長和主管領導親自掛帥;我們的領導每天必須比學生起的早,比學生睡的晚;我們的老師堅持小預備鈴聲響準時侯課,從不敢懈??;我們的老師放棄周末休息時間給周清不過關的學生補課,從沒有怨言;我們的老師為提高課堂效率,反復探討,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導班子的率先垂范,班主任的身先士卒,老師們的任勞任怨,成為為推動華棟中學各項工作不斷發(fā)展的有力保障。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經過了兩年的課改,我校今年高考成績創(chuàng)華棟辦學史上的最好記錄。應屆生高考二本上線突破70人大關,是09年的3倍;三本上線為09年的4倍,由16.5%猛增到65%,文科本科上線率更是高達73.3%;各科平均成績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文綜成績由09年的與第一相差16分,今年反超0.2分,躍居第一。中考連續(xù)五年受到區(qū)教育局的表彰獎勵,成功實現三連冠。校風明顯好轉,師生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
我們的課改雖然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與領導和家長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與兄弟學校相比也還有很大差距。差距和不足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前進的動力。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學習借鑒兄弟學校的好經驗、好做法,堅持“兩抓一看”既定方針不動搖,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僵化,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為榆林教育事業(yè)取得新發(fā)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做出新的更大貢獻。